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近日,网络上有传言表示:广州龙沙工厂将在2024年5月关闭,第三季度人员将全部清空。
1月24日,广州龙沙相关人员向健识局回应称:“广州龙沙南沙工厂仍然在正常运行,目前也并未收到广州知识城工厂的关闭通知。”
龙沙中国官网显示,其广州知识城、广州南沙、苏州的三个工厂的状态均为全天运营状态。在招聘软件上,广州龙沙两个工厂仍然有职位在招人。
关厂传言并不属实,不过,面对国内CDMO赛道的激烈竞争,龙沙面临的压力的确不小。
一年前还在扩建产能 1897年,龙沙在瑞士成立,至今已有127年历史。在中国,龙沙的布局同样超前。早在198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百废待兴之际,龙沙胶囊工厂就已苏州落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龙沙已经成为中国空心胶囊制造行业的翘楚。 或许是苏州胶囊厂的成功带来了积极示范作用,龙沙持续在中国建厂。2003年4月,龙沙小分子与健康原料药工厂落地广州南沙,成为核心厂区。2018年龙沙又决定在广州黄埔知识城设立哺乳动物细胞生物技术生产工厂,介入抗体药物的生产。黄埔工厂是龙沙在中国的第三个工厂,总投资超1亿美元。 龙沙选择建厂的黄埔知识城,是广州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百济神州、诺诚健华、恒瑞医药、康方生物等企业都在这里建厂。从选址上,龙沙黄埔工厂就具备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2021年5月黄埔工厂投入运营。截至2022年年末已经服务了全球的20余家客户,总计交付15批次产品,产值达数亿元。 业绩如此繁荣,龙沙生物继续扩建广州工厂的生产管线。2023年7月,广州龙沙成功完成制剂生产线的首个工程批生产。此前龙沙曾表示:广州工厂的规划是帮助中国药企走向海外,也帮助海外产品进入中国。 欣欣向荣之下,关厂传言何来? 受益于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繁荣发展以及新冠红利,2021年至2022年,龙沙销售收入分别为54、62亿瑞士法郎,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0%、15.1%。但随着新冠红利逐渐消退,龙沙的业绩增长开始回落,2023年上半年,龙沙销售额31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仅为5.6%。 龙沙感觉到了压力,已经将2023年的展望销售额增长从“高个位数”调低到“中高个位数”,中期销售指引从33%-35%到31%-33%,同时启动了全球的裁员关厂计划。例如在近日,龙沙就宣布准备关闭其位于美国加州的哺乳动物临床生产工厂,裁员218人。 龙沙广州黄埔工厂恰恰也是一家“哺乳动物临床生产工厂”,这可能是关厂传言的源头。 跨国CDMO的中国收缩 生物医药寒冬之中,龙沙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承压的国际CDMO巨头并不只有龙沙,赛默飞世尔此前也曾在电话会议中表示:2023年二季度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收入下降了超过10%。 在前两年的生物制药大繁荣中,不少国内Biotech大举建厂、扩建产能。2023年,随着生物制药市场遇冷,Biotech纷纷开始做副业搞钱。包括东耀药业、三生国健、信达生物、康希诺在内不少国内Biotech都开始利用闲置产能,自己做起了CDMO业务。 内卷之下,外资CDMO企业想要像过去一样过舒服日子,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为了稳住当前的位置,必须做更多的动作。 其实,中国CDMO市场的想象空间依然庞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中国CDMO将达到1571亿元,2030年将达到3559亿元。只不过参与者多了,蛋糕总量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每家切到的就小了。 在激烈的竞争中,过去几十年的行业格局改变了。以药明系为代表的国内CDMO快速崛起。过去几年药明系快速赶超,到2023年上半年,药明系CDMO收入约为56.43亿美元,仅次于龙沙的65.23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 费用低、服务链条长是国内CDMO企业的优势。不少海外CDMO企业深知:靠卷是卷不过中国企业的。 外资CDMO企业在国内收缩战线可能会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各个行业进化、大浪淘沙的过程,机遇与挑战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