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卖养老社区?银保监会给出八大硬性条件

天天在线
2023-01-16 14:12:02
15470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迁以及健康养老在社会经济以及保险行业的重要地位不断上升,这种保险+养老社区的业务模式也在这几年来风靡全行业,几乎所有的头部寿险公司及不少中小险企都涉足与此。

2023年1月4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于近些年业内火热的的保险+养老社区服务相关业务正式提出了规范化要求。虽然还处于征求意见的阶段,但作为监管部门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就这一业务模式进行的指导规范,这一文件透露的监管思路在未来很大程度上,也将左右这种业务模式的走向。

通过为购买相关保险产品达到一定保费的客户提供入住相应养老社区权益等增值服务的业务,自2012年出现以来就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迁以及健康养老在社会经济以及保险行业的重要地位不断上升,这种保险+养老社区的业务模式也在这几年来风靡全行业,几乎所有的头部寿险公司及不少中小险企都涉足与此。

在这种不断规范化的推进中,保险+养老社区的模式或将迎来又一轮发展契机,而这种契机,注定也会离有些人越来越远。

1

谁能卖养老社区?

监管给出八大硬性条件

针对“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资质,《征求意见稿》第三条给出八大条件:

①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

②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充足率不低于120%;

③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B类及以上;

④公司治理评估结果C级及以上;

⑤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低于第3档;

⑥在其他各类监管评级或监管评估中未触及采取监管措施的情形;

⑦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100%;

⑧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整体看,上述八大条件要求并不高,大部分企业均符合这一条件。尤其是以泰康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为核心头部险企,及友邦中宏等外资主流皆符合这一条件。相对而言,曾经的地产系公司和问题公司或卡在上述偿付能力、综合风险评级条款上。

显然,相对其他保单而言,与养老社区关联之保单多为大额乃至上百万的保单,且为长期,一旦险企出现问题后果可想而知。从这一角度,或许也可以理解上述条款,整体而言,对保险+康养主力梯队影响不大。当然,对想要进入的中小公司而言,当存一定压力。

据人身险企披露的2022年前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以及前三项条件“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充足率不低于120%”;“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B类及以上”,慧保天下粗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身险公司,目前只有30家(如下表所示)。

(图:慧保天下)

2

还有那些软性要求?

保险销售最受重视

最担心依旧是销售误导

纵览《征求意见》再上述八大硬条件之外,监管这次对保险+养老社区业务销售领域甚为重视。如第十九条即明确要求:

保险公司应根据“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特点,制定专门的保险销售制度,加强对销售人员的销售资质分级管理和专业知识培训测试,符合资质条件并通过考核后方可开展业务;销售人员应合理评估客户的养老需求和交费能力,为客户推介适当的保险产品和养老社区服务,保险合同和养老社区服务相关合同或协议应当分别签署。

尤其是第十六条,更是列出四大禁止行为:

①保险公司在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问题。

②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养老社区服务方、服务受益人等各方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表述不清晰,对服务提供不确定等风险缺乏消费者保护措施。

③销售过程中不实说明或夸大养老社区服务内容和标准,出现销售误导、未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等行为。

④以养老社区投资为名,投资开发和销售商业住宅。

联想当前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模式风靡行业,和这一《征求意见》的出现,可知人身险老生常谈的销售问题并未远离这一行业,相关传闻和案例也不断出现。

3

我们来看看

12家中小险企的康养布局

(图:今日保)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征求意见稿第一条的规定,不管是自建养老社区,还是与第三方养老机构合作提供养老社区服务,都属于“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范畴,都需要满足监管规定的业务准入门槛。这意味着很多不符合资质的中小险企不得提供该类业务。

4

强化信披

每年3月31日报年度计划

如何预防上述担心的事件发生,保护消费者利益,《征求意见》再度强化了对保险公司的信披要求。

其第十一条要求保险公司:强化信息披露,明确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养老社区服务方、服务受益人等各方的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以及纠纷处理机制。

第十九条则要求:

保险公司应当每年3月31日前报送上年度“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经营情况及当年度工作计划。

已开展相关业务的保险公司,应当对照本通知进行自查,在本通知下发3个月内向监管部门报送专项报告。

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应当立即暂停开展新业务,3个月内向监管部门报送整改计划,整改计划应当立足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评估、做好预案,整改后满足规定条件的,可恢复开展新业务。(来源:ITH康养家)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琚杰_XN044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