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2022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建团60年,话剧在西藏的历史也整整有60年。1962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成立,让话剧这种舞台艺术扎根在雪域高原。如今,在西藏的城市、乡村,谈起话剧,很多人会如数家珍般地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会随口诵出几句经典的话剧台词。
高原话剧种子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60年前的春天,第一批藏族话剧表演学员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在北京演出毕业大作——田汉创作的大型历史剧《文成公主》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前来观看,并热情洋溢地对演职人员说:“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希望在高原上生根、开花、结果。”从此,这句话成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为之奋斗的事业坐标,刻进了每一代西藏话剧人的骨子里。
历史剧《文成公主》剧照
1962年7月1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正式宣告成立。这是西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支文艺工作者队伍。成立不久,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演出了原创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反映旧社会藏区农奴的悲惨命运,在全国引起轰动,年轻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也自此闻名全国。
自诞生之日起,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党的领导,紧紧结合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贡献力量。除了歌颂民族团结的《文成公主》,话剧团创作演出了反映边防建设的《前哨》、革命历史题材的《万水千山》、表现进军西藏的大型话剧《冈底斯英雄》、历史剧《松赞干布》等,还首次创作了一批藏文原创话剧作品,翻开了西藏话剧开始走向书写民族话剧的新篇章。
进入新世纪以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创作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喜人景象。歌颂青藏铁路建设伟大意义的《穿越巅峰》、反映新时期西藏农村发展变化的《扎西岗》等代表性的现实题材作品不断被推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事业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话剧团领导打开思路,改变创作模式,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工作思路,把内地知名的创作团队请进来,引进内地最先进的话剧创作思维和工作方式。话剧团先后邀请了上海话剧中心优秀导演杨昕巍、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白浩天、中国评剧院编剧冯静、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优秀导演吴旭等来到高原,为西藏的话剧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2012年的大型话剧《解放!解放!》到2016年的《共同家园》、2019年第三次复排的《不准出生的人》、2021年的《八廓街北院》等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在全区乃至全国戏剧界影响极大。从2014年开始,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先后5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在西藏院团中独占鳌头。
如今,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已正式跻身全国话剧表演团体主体阵营,高原话剧种子终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西藏话剧人身体里的“上戏”基因
上海戏剧学院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关系源远流长。上海戏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摇篮,自1959年招收第一届藏族表演班开始,上海戏剧学院像母亲一样,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培育了6届藏族表演班和3届舞台美术班,并且以各种方式陆续培养了数名编剧和导演人才。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曾经工作过的和正在工作的演职人员当中,90%以上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或者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过的,接受过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这在西藏的其他表演团体中是不多见的。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人平时在业界都自豪地说自己是‘上戏人’。”今年获得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的扎西顿珠是第四届藏族表演班的毕业生。
2007年,第五届藏族表演班毕业后回到西藏,成为现在团里的骨干力量。表演班学员先后在话剧《扎西岗》《解放!解放!》《守望左旋柳》《共同家园》等剧目中担任主要或者重要角色。特别是2019年第三次复排经典话剧《不准出生的人》时,主要角色基本上由这个班的学员担任,演出之后广受好评。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飞天奖、金狮奖、白玉兰奖等各级各类奖项200余个。剧院建设中,也涌现出普布次仁(导演)、多布杰、洛丹3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艺术家,扎西顿珠1位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的艺术家,培养和成就了大旺堆(已故)、多布杰、扎西顿珠、仁青顿珠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代表数十名,在业内和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021年夏天,第六届藏族表演班的22名藏族青年演员、2名舞美服化设计人员,经过4年的学习,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为他们导演的毕业大戏——《哈姆雷特》,在上海演出后广受欢迎。
话剧的脚步遍及高原山乡哨所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多年来保持着一个传统,每年都要下乡,走村串县,给老百姓演出。
送戏下乡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西藏地广人稀,下乡演出是一项非常艰辛的事情。特别是要下到偏远的农牧区时,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基层的演出场地也非常简陋,很多时候只能在村头的空地或者在打麦场上演出,大型剧目无法下到基层,只能带着小戏小品下乡。因此,这也是话剧团每年下大力气创作戏剧小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每年都要创作大量的小戏小品剧目,这些小戏小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著称,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表示。
“对于10万名遍布在城乡牧区、基层一线的自治区文艺工作者而言,话剧团取得的成就仅仅是西藏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普布次仁说。
扎根本土、深植时代,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始终弘扬业务有基础、文化有积淀、发展有人才、创新有能力、创作有信心的“西藏话剧人”精神。无论在全国巡演还是在牧区、乡村的基层公益演出,话剧团的艺术家把观众放在心里,在高原上无私奉献,展现出一幕幕生动感人的西藏话剧人的故事。
用舞台精品书写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文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强化政治引领、强化精品创作、强化文艺惠民,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
10年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始终用心、用情讲好西藏故事。作为西藏地区成长的艺术剧团,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多年来承担起讲好西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不断挖掘区内的故事,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扩大艺术影响力,增进不同民族同胞间的情感,给西藏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在全国的话剧界,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是唯一可以用藏汉双语演出的专业院团,这是值得我们继续发展的特色。”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国家一级编剧尼玛顿珠说。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我们的话剧事业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普布次仁表示,“2022年,我们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创作推出民族团结题材话剧《老西藏》,展现‘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同时,积极推进爱国戍边题材话剧《坚守》的剧本创作,该剧以卓嘎央宗先进事迹为原型和切入点,着力打造一部反映西藏各族群众固边兴边富民的精品话剧。”
“火热的新时代呼唤创作者在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西藏的话剧发展也一定要继续讲好中国故事里的西藏篇章。西藏话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讲好西藏故事,加强西藏题材创作,反映西藏的实际;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创作更多舞台精品。”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党委书记、副团长王全平表示。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