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说起长寿这个话题,身边的长辈们往往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家的奶奶和外公,都是妥妥的长寿代表。奶奶95岁离世前,仍然能在院子里打理花花草草,而外公到了92岁,依然每天坚持出门溜达。他们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一辈子积累的生活经验,却总结出了不少长寿的秘诀,比任何一本健康书籍都实用。
奶奶常说:“吃饭不能吃撑,七分饱才好。”小时候我还不理解,觉得她太节省了,每次都把吃剩的饭菜喂给院子里的狗狗。长大后才知道,这种饮食方式其实和科学研究的“热量限制”理论完全吻合——不过量进食,减少身体的负担,才能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奶奶自己没看过什么研究,却凭直觉掌握了长寿的窍门。
外公更是“营养学高手”。他总爱随手抓几颗自家种的核桃、花生当零食,常说这些小东西有助于养生。后来才发现,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E 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外公这习惯,居然和现代医学研究不谋而合。
仔细观察长寿的老人,不难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的好习惯。除了饮食上的讲究,还有心态、作息、运动等方面的坚持。这些生活方式,或许就是他们长寿的关键。
我发现,长寿的老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心态好。奶奶和外公无论遇到什么事,总是乐呵呵的,像有什么魔法一样,把烦恼都抛到脑后。外公年轻时吃过不少苦,但他说:“日子苦点不要紧,人不能被苦日子打倒。”他说话时总是带着笑,哪怕讲的是过去的艰难岁月,听起来也像是个有趣的故事。
科学研究表明,心态积极的人,体内压力荷尔蒙的分泌会相对较少,免疫力更强,身体机能衰老得也慢。反之,长期焦虑、抑郁、脾气暴躁的人,更容易诱发各种慢性病。看来,外公的乐观心态,可能真是他的长寿秘诀之一。
长寿老人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作息规律。外公几十年如一日,早上六点半起床,先活动筋骨,天气好的时候出门转一圈,阴雨天就在家里拉伸或练练太极。饭后,他习惯小憩一会儿,晚上十点前一定上床,从不熬夜。
很多人觉得,睡觉时间不固定、熬夜追剧、周末补觉这些习惯没什么大不了,但研究发现,作息不规律的人,患代谢类疾病的概率更高。外公的早睡早起、定时休息,可能正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还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天睡前泡脚,不管冬天夏天,从不间断。他说泡脚能让身体暖和,也能帮助睡眠。现在想想,这确实是个好习惯,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更放松。
当然,长寿除了靠后天的努力,遗传因素也很重要。外公的父亲活了96岁,奶奶的父亲也活了93岁,他们家族里很少有人早逝。所以说,基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寿命的长短。但即便如此,光有好基因也不够,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不可或缺。
奶奶和外公的健康状况一直不错,除了偶尔的小病小痛,几乎没怎么住过医院。而且,他们一直是家里的“帮手”,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从不让子女操心。这一点其实特别重要,很多老人一旦退休或者生病,就变得越来越依赖家人,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情绪变得消极,身体也容易垮掉。而像奶奶和外公这样,始终保持自理能力,心态自然更好,身体状况也就更稳定。
其实,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人三十多岁就开始焦虑健康问题,养生的年纪越来越提前。有人早晨一杯枸杞水,有人戒掉奶茶、戒掉烧烤,还有人开始研究各种养生食谱。可问题是,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短期的努力,而是长期的坚持。
看看奶奶和外公,他们没有复杂的养生技巧,也没有昂贵的补品,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或许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健康长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积累。想要活得久,活得健康,最重要的,还是从现在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更好的习惯。吃饭不过量、心态乐观、作息规律、多动多走,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才是真正的长寿秘诀。
毕竟,健康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好习惯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