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烧卖小知识

msn_ms
2025-02-17 12:00:09
18667

羊肉烧卖,曾是呼和浩特的地方特色小吃,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餐饮品牌。

如今,烧卖在呼和浩特有多种写法,如“烧卖”“烧麦”“稍美”“稍麦”,但市场上最常见的写法是“烧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烧卖,误作烧麦”。而在《绥远通志稿》中提到,由于茶馆顺带售卖这种点心,故称其为“捎卖”。如今,呼和浩特有一条标志性的美食街,以“中国烧卖美食街”命名。

呼和浩特被誉为羊肉烧卖的发源地,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在民国时期广为流行,并在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85年以前,呼和浩特的烧卖主要在茶馆出售。到了中午,茶馆会将剩余的烧卖用油煎制后再出售,称之为油煎烧卖。

在民国时期,呼和浩特经营烧卖的茶馆包括中和元、广和元、德顺源、上义元、义顺斋、庆春源、庆三元等。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85年,仍有德兴源(位于旧城大西街)、庆春源(位于大召玉泉井西侧)、同和轩(位于旧城北门外礼拜寺巷)等茶馆经营烧卖。1974年,中山路工人文化宫西侧的青城餐厅开始提供烧卖,1979年,旧城小南街的凤林阁也加入这一行列。

过去,在茶馆吃烧卖被称为“喝茶及喝烧卖”。当时的主要消费群体包括旧官吏、嘎拉达少爷、商号掌柜、文化界人士,以及行商和手艺人。

由于这一群体对饮食要求较高,因此烧卖的制作极为讲究,要求烧卖不得出现“百嘴子”(皮破)、塌底,口感必须适中,不可过软或过硬。

烧卖的食材均选用本地特产,如后山出产的小麦粉、四子王旗的羊肉、红山口和毕克齐的大葱,以及呼和浩特榨油厂生产的混合油。

烧卖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每斤面粉需擀出81张烧卖皮,肉馅中要加入熬制的骨汤,并调入山药粉焖子,大葱则需去头去尾后切碎。此外,拌馅时不能直接用手搅拌。蒸熟后,烧卖香气四溢,提起时形似丝馕,放入碟中则如饼状,口感绵软细腻。

过去,在茶馆品茶时,还伴有三项技艺表演:第一,切肉时,师傅会在案板下铺一块包花布,切完后用布兜起肉倒入盆中,布仍完好无损,以展示精湛刀工。第二,沏茶时,茶师会表演“凤凰三点头”“八哥倒架”“苏琴背剑”等技艺。第三,挑烧卖,即从大蒸笼里逐一取出烧卖放入碟中,以此检验烧卖的皮是否完好、底部是否塌陷。

烧卖的食用方式也很讲究。茶客入座后,先喝茶润喉,再享用糕点,如破酥、刀切、玫瑰饼、小槽子糕等,最后才吃烧卖。老茶客通常不会吃第一笼烧卖,因为他们认为第一笼烧卖口感略显偏硬。

1985年后,烧卖逐渐脱离茶馆,独立发展,成为早餐食品,并在麦香村等餐馆的午餐菜单中出现。

进入2000年后,烧卖的消费群体发生变化,因此烧卖的制作方式也随之调整,由传统的大笼蒸改为小笼蒸。原先的大笼烧卖一笼重一斤,共80个,而小笼烧卖则一笼重一两,仅8个。

如今,烧卖已逐渐趋向大众化、多样化,并朝着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