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个为老助残服务综合体正式运营

北京社区报
2023-04-04 10:48:12
29498
以朝夕港湾为平台,为辖区老年人、残障人提供“一站式”医疗、养老、助残三支柱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养老助残精准化、健康服务普惠化。近日,朝阳区天福园医养残服务综合体——朝夕港湾在北京朝外街道天福园社区揭牌成立。

来源:北京社区报

3月29日,朝阳区天福园医养残服务综合体——朝夕港湾在北京朝外街道天福园社区揭牌成立。该服务综合体集合了天福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朝外街道温馨家园和天福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辖区老年人、残障人提供“一站式”医疗、养老、助残三位一体服务。这标志着朝阳首个融“医养残”服务为一体的为老助残服务综合体正式运营。

据了解,朝外街道现有户籍人口4.1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1万人,老龄化比例达到26.82%;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2127人,占老年人口的19.46%。

据朝外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社区重度老龄化现状,街道对辖区内养老助残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整合辖区及社会资源,以朝夕港湾为平台,为辖区老年人、残障人提供“一站式”医疗、养老、助残三支柱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养老助残精准化、健康服务普惠化。

精准定位养老助残

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站点

天福园医养残服务综合体——朝夕港湾位于朝外街道天福园社区,占地300平方米,内设心理慰藉室、康复室、多功能厅、党建活动室、日间照料室、美食厨房、餐厅等八个功能厅,配有日间照料床、按摩床、康复训练设备以及助浴室、无障碍卫生间等。朝夕港湾还为老年人残障人专门设计了清晰直观的导视系统,用不同颜色标注了线路导览,充满人文关怀。老年人和残障人在这里可以得到细心照料,享受快乐生活。

据了解,综合体主要服务对象是天福园社区和芳草地社区的老年人以及朝外街道的残障人士。为全方位响应辖区老年人残障人的服务需求,朝夕港湾以解决老年人、残障人士基本生活需求为首要任务,开设街道第二家助餐配餐中心,与位于朝外大街北侧的朝外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内的助餐配餐中心相呼应,让有需要的老年人、残障人士都能在家门口吃上热气腾腾的餐食。

同时,朝夕港湾内还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解决因白天工作无法照顾老人的上班族的后顾之忧。考虑到朝外街道多为老旧小区,卫生间较小,老人清洁不便的实际,朝夕港湾内还专门设置了助浴室,并增设无水助浴功能,解决老年人、残障人士在家洗浴不便的问题。

此外,朝夕港湾还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障人士包括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深层次需求,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健康指导等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并开设内容丰富的老年大学课程,多层次、多角度关注服务对象身心健康,满足老年人残障人的全梯度、全方位、全周期的生活服务需求。

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打造全方位智慧养老平台

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和重度失能老人的居家照护问题一直是街道最关注和关心的,近年来,朝外街道持续推进养老助残服务建设,基于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助残新模式,打造智慧养老平台,全面构建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已开发“朝外智慧养老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地区1.1万老年人基础台账及服务数据信息动态化管理;

建设“朝外养老”小程序,设有资源管理、养老服务、居家安全三大模块,实现老年人口在线管理、养老政策在线查询、服务单位在线联络、服务建议在线反馈、养老服务在线预约、老年用品在线下单等“六个在线”智慧模式。

根据高龄、独居、失能老人健康评估结果,为其配备智能终端设备,实时提供远程服务。通过对585名高龄独居老人开展巡视探访,并为20名重点监测对象配备智能手表,及时预警、处理异常情况244条(含12次SOS电话求助),实现独居老人居家安全;通过对104名重度失能老人开展床位适老化改造及日常照料,提升居家照护能力水平。

同时为兼顾线下服务需求,还设立了养老服务呼叫中心,开通咨询服务热线,7×24小时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投诉回访和需求对接等电话服务,并将相关数据导入智慧养老服务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全时贯通互动,全面提升养老工作服务效能。

联心服务创造品质

打造有温度的温馨港湾

朝外街道建于1958年,是朝阳区较早的街道办事处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朝外街道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针对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多、高龄老人比例高、失能老人占比高的实际和养老助残服务需求呈现个性化、管理全时段的特点,朝外街道强化使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养老方面的要求,坚持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紧盯老年人养老需求,通过政府搭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发挥社区和社工在地性优势,激发朝外养老助残服务活力。

启动仪式当天,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同仁堂医养集团、福寿苑养老照料中心、松果禅盲人按摩、阿莲美发、惠美佳口腔、华德眼科等发起单位与街道进行了现场签约,此前,街道已发展3类70余家为老、助残、助医服务商,并将在严格准入准出、诚信经营、优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服务商队伍,为辖区老年人和残障人提供专业优质的星级服务,激发老年消费市场活动,实现双赢。

目前,街道将为老助残服务与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和志愿服务队伍培育有机结合,构建“服务——回馈激励——服务”的良性运作模式。通过创新组建由10名专业养老服务人员、108名社区志愿者和45名包楼居干组成的朝外街道“孝亲顾问”团队,按照就近相熟的原则,全时段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保障生活需要、开展巡访探访等个性服务,累计提供上门入户服务240人次,开展巡视探访4517人次,成为老年人的“新家人”。同时,依托朝夕港湾,成立银杏志愿服务队,通过引入专业组织、专业人才,开展专业化运作,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朝外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朝夕港湾”的建设,为辖区老年人和残障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服务。

昌平区:科技赋能智慧养老 让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这块儿智能手表可是帮了我们大忙了,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的血压、血氧、心率、体温等身体健康状况,我们关注了相关微信公众号之后也可从中获取老人的对应信息。”住在昌平区城北街道的刘秀芬的女儿告诉记者。老人今年83岁,未和子女同住,患有糖尿病和心脏病,行动不便。据了解,一旦老人发生异常情况,只要按下手表中的紧急救助按钮,养老信息综合平台会第一时间通知专业人员,快速提供必要帮助。

近年来,昌平区积极引入科技力量,依托养老信息综合平台,整合全区老年人口、养老服务商、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过程等数据信息,初步建成昌平区养老服务大数据库。同时,积极推进与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数据的共享,打通数据壁垒,不断完善昌平区养老服务大数据库,为养老服务各项工作提供科学、准确、有力的数据支撑。目前,全区36家养老机构、81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已链接平台。

全区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监管

去年,昌平区依托区养老信息综合平台,优化服务监督管理流程,按照“系统自动判断、人工核实验真、线上抽查回访、线下走访调查”的工作原则,提升平台的智能化与便捷化水平,对全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地址、服务内容、服务照片等关键要素进行实时记录,对异常服务数据进行智能化自动判断,区民政局、镇街、养老服务机构可在线实时查询服务数据审核状态与异常原因,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监管的实时化、实名化、数据化、智慧化和人性化,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监督管理效率。

此外,昌平区利用视频信息融合技术,将全区养老服务机构视频监控信息融合至区养老信息综合平台,将分散的视频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对养老服务机构面临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状态时的远程调度指挥与安全巡查工作效率。

足不出户查看养老驿站环境

“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查询离家最近的养老服务驿站,以及驿站的基本情况、能够提供哪些服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需对接的效率。”昌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运营方负责人介绍道。

为进一步提升供需对接效率,昌平区依托区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全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区域分布电子地图,精准掌握全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情况,实现全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一屏预览”。同时利用VR技术,搭载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全景视频,具有在线浏览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及设施、环境情况等功能,帮助老年人在线挑选养老服务机构。

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星级管理

2022年以来,昌平区依托信息综合平台,采集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服务需求信息,并按照“分类保障,精准服务”的原则,将基本养老服务对象进行分级管理。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居住状况、居家环境等因素,将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分成三星级,星级越高代表越需要重点关注,服务机构将根据星级等级,提供不同频次的巡访关爱、呼叫服务、养老顾问、个人理发等服务,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密切防范化解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安全风险,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安保驾护航。

据介绍,下一步,昌平区将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目标,以科技赋能促进高品质服务精准对接为重点,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琚杰_XN044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