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导言:
早就在预期里的远洋债务展期,真正来临时还是透露着寒意,就算是市场短暂被政策温暖包围,但当政策落地不足以扭转市场预期时。这种寒意就会立即浸透全身。
来源:微信公众号-好猫财经
原标题:远洋暴雷才是“大而不倒”的真正终结
很难确定是凑巧,还是有意为之,在政策引爆房企股价的今天,远洋集团最终提出了债券展期方案:
一笔8月2日到期的20亿元境内债券,按期兑付利息,本金展期一年,其中分6个月兑付35%,最终2024年8月2日兑付剩余65%。
不削减本金与利息的展期兑付方案,被市场解读为保留了最后体面。
但如果仔细想想,远洋最终债务“暴雷”,却是中国房地产业“大而不倒”神话的真正终结。
所谓“大而不倒”,不是恒大式的资产负债规模大,这种只是谁来接受代价而已;也不是绿地式的管理层控制型“伪国资”,最终还是打工仔。
回过头来看,恒大、海航等当年的大肆扩张,也是因为有部分金融机构的无限信用支持,才会成长为行业规模“巨兽”。
信用是一张网络,一个连结点出现问题,整个网络就会垮塌。
远洋资本是远洋集团的联营公司,是远洋集团表外房地产业务的风险敞口,当远洋资本债务危机时,远洋集团支持了他。
当远洋集团出现债务危机时,中国人寿权衡再三放弃支持,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
短期来看,无论什么股权类型的房企,不可能再有无限信用的支持,金地、万科、中海都一样。
长期来看,国资信用在非公共事业领域的企业运营中,最终只会扮演一个财务投资人的角色。
这是政策引导,还是市场选择,此时已变得不重要,远洋暴雷只是宣告,一个时代结束了。
不要怀念旧时代,隐形信用支持,往往会掩盖经营上的失败。
具体在远洋身上,并不能苛求大股东,对于2000亿元资产规模的企业提供无限信用支持,毕竟保险行业也在经历严峻考验。
远洋集团的暴雷,首先是管理层经营失败,然后才是大股东投资失败。
管理层在债务展期公告里,延续了行业惯常口径:经营性和融资性现金流面临挑战,严控管理费用和调整拿地节奏后,部分非公开市场债务寻求展期,竭力确保公开市场债务兑付。
远洋管理层没有总结任何自身原因,就算是显而易见的收购败笔,比如收购红星地产,比如远洋资本投资失败。
一个数字暴露了远洋管理层的谎言: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开市场累计净还款超200亿元。
从公开资产负债表上来看,有两个怀疑的点。
第一是2022年底货币资金,从2021年末的270.8亿元下降到93.9亿元,但有息负债却不降反升,从922.2亿元上升到970.2亿元。
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远洋流失了近百亿元资金,这百亿资金变成为“应收第三方款项”。
更为细致的是,截至2022年末,远洋集团应收第三方款项从25亿元增长至227亿元。
这笔异常款项的增加,直接导致远洋被审计师出具“保留意见”报告。
审计师称,远洋非全资子公司“北京中联置地”对“芜湖德业投资管理中心”有一笔应收款项,截至2022年末滚存余额为106亿元。
远洋管理层解释,该笔资金最终用于支持远洋资本营运资金及投资。审计师却强调,远洋资本管理层未提供相应资料,无法核实这笔资金目的与远洋管理层描述一致。
考虑到今年上半年净还款数额有限,远洋集团整个2022年有息负债不降反升,何来公开市场净还款超200亿元。
第二是远洋集团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异常飙升。
截至2022年末,远洋集团的有息负债结构为,1年内380.9亿元,1-2年内210.6亿元,2-5年内300.6亿元,5年以上为78.1亿元。
对比2021年末,远洋集团的有息负债为,1年内186.7亿元,1-2年内173.5亿元,2-5年内460.8亿元,5年以上为101.3亿元。
也就是说,远洋集团的负债结构非正常恶化,在手货币资金93.9亿元,根本无法覆盖380.9亿元的短期有息负债。
这是因为长期负债里有206亿元,根据相关贷款协议可能会被按要求还款,即远洋集团触发了某些提前还款的条件。
比如远洋集团管理层在债务展期公告里承认的,部分非公开市场债务展期。
早就在预期里的远洋债务展期,真正来临时还是透露着寒意,就算是市场短暂被政策温暖包围,但当政策落地不足以扭转市场预期时。
这种寒意就会立即浸透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