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时被查出血糖偏高,甚至确诊为糖尿病。明明没怎么放纵饮食,生活方式看似健康,为什么糖尿病还悄无声息地找上门?
事实上,糖尿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更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病”。也就是说,我们的日常习惯、作息、饮食等都可能在不知不觉间推高患病风险。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或许就是“幕后黑手”。
可能很多人觉得,睡觉时开盏小夜灯更有安全感,或者睡前玩手机,随手把灯留着。但研究发现,睡觉时暴露在光线下,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调节功能,增加血糖失控的风险。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开灯环境下入睡的人,夜间心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种影响长期积累,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更有意思的是,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习惯在有光环境下睡觉的人更容易变胖。该研究对4万多名女性进行了5.7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相比那些在全黑环境下睡觉的人,习惯开灯或开电视睡觉的女性,体重增加超过5公斤的风险高出17%,肥胖风险更是增加了22%-33%。
所以,如果你有睡觉开灯的习惯,不妨试着关掉灯,让房间回归黑暗,或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外界光源的干扰。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或许能帮你守住血糖的稳定。
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多人习惯用奶茶、可乐、果汁来提神解渴,甚至有人把甜饮料当水喝。然而,甜饮料的“杀伤力”远比你想象的更大。2025年初,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明确指出,每天喝两杯以上含糖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会增加41%,即便是号称“低糖”“零糖”的人工甜味剂饮料,也会让糖尿病风险增加11%。
更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坚持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的伤害。研究人员对超过19万人的数据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分析,结果发现,哪怕这些人每周都有150分钟以上的运动习惯,只要饮食中充斥着含糖饮料,他们的糖尿病风险依然居高不下。
换句话说,每喝一口甜饮料,都可能在无形中推高血糖水平,让糖尿病悄然逼近。对于健康而言,最好的选择还是回归简单,尽量以白开水、淡茶等天然饮品为主。
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加班、聚餐、夜宵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人往往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才吃晚饭。然而,2023年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早上8点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前吃最后一顿饭,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而如果晚餐时间拖得太晚,糖尿病的风险就会上升。
更具体的研究还发现,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控制就越差。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的一项实验表明,如果在睡前4小时吃晚餐,胰岛素水平和血糖代谢会维持在较好的状态;但如果晚餐时间接近睡前1小时,胰岛素的调节能力会下降6.7%,血糖水平则上升8.3%。
说白了,晚上早点吃饭,减少睡前进食,能让胰岛素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调节血糖,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很多上班族一天坐十几个小时,除了上下班,基本没有太多活动。2022年,天津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比久坐少于2小时的人高出26.7%。
更可怕的是,久坐不仅会增加糖尿病风险,还会影响心血管健康,甚至提高抑郁、睡眠障碍等疾病的发生率。如果你真的因为工作无法避免长时间坐着,不妨试着每隔一个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哪怕只是简单的伸展,也能帮助改善血糖代谢。
牛肉、羊肉、猪肉是不少人的心头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量摄入红肉,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2023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吃两份以上红肉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摄入较少红肉的人更高,甚至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风险也在不断上升。
研究发现,每天多吃一份加工红肉(比如香肠、培根),糖尿病风险增加46%;而即便是未加工的红肉,比如普通牛排或猪肉,风险也会增加24%。
研究人员建议,用坚果、豆类等植物蛋白来替代红肉,每天用这些食物代替一部分红肉,糖尿病风险可降低30%;如果用乳制品替代一部分红肉,风险则能降低22%。
说到底,糖尿病并非突然降临,而是长期生活方式堆积的结果。如果你也发现自己有上述这些习惯,不妨从今天开始一点点调整,别等到血糖出问题才后悔莫及。毕竟,健康的生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