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手术血流不止,自体输血扭转乾坤,恢复速度让人惊?

msn_ms
2025-04-14 17:00:21
18321

想象一下,手术室里,医生们忙得像陀螺一样转。患者是个八十多岁的老爷子,髋关节摔坏了,得换个新的。这手术可不简单,刀口一开,血就哗哗往外流。过去,遇到这种情况,赶紧输异体血,血库里的红细胞就像超市货架上的货,得抓紧补上。可问题是,异体血不是万能胶水,粘得不好,麻烦就来了。数据显示,异体输血可能增加术后感染率,像是肺炎、尿路感染,严重时甚至引发免疫反应,让身体跟自己过不去。更别提血源紧缺的尴尬——全国每年需要输血的患者多得数不过来,可献血的人却没那么多。血库常常像个空荡荡的粮仓,急得医生直跺脚。

这时候,自体输血就像个聪明的小管家,把患者自己的血收集起来,洗洗干净再输回去,既省了外来的麻烦,又环保得很。回收式自体输血(简称IOCS)就是这门技术的“当家花旦”。它的工作原理有点像洗衣机:手术中流出来的血,混着抗凝剂,吸到专门的容器里,用生理盐水冲一冲,红细胞就干干净净地回来了。研究表明,这种方法能回收手术中57%到86%的红细胞,溶血率还不到1%。换句话说,患者流的血,大半都能“物归原主”,这可比异体血那酸溜溜、携氧能力差的毛病强多了。

自体输血在这儿能帮多大忙?举个例子,南方某医院做过一个实验,找了三组高龄患者做髋关节置换。一组全用IOCS,一组纯用异体血,还有一组两种混着来。结果发现,用IOCS的那组术后血红蛋白恢复得更快,异体输血量也少了将近一半。折算下来,平均每人能回收165毫升浓缩红细胞,相当于一瓶小号矿泉水的量。这可不是小数目,等于给患者省下了不少“外来血”的风险。可也有例外,手术特别复杂、血流得像开了闸的时候,IOCS就有点独木难支了,得赶紧补点异体血,稳住血压和心率,不然患者可扛不住。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IOCS的技术虽然省心,但也有自己的小脾气。比如,非洗涤式的回收方式,简单是简单,可血里混着碎屑,红细胞还容易被吸坏,弄不好就引发溶血,得不偿失。现在医院多用洗涤式,血液经过离心、过滤,干净得像刚洗过的衬衫,可惜血浆成分丢了不少,营养价值打了个折扣。还有,设备本身也不便宜,操作得小心翼翼,不然一不留神,红细胞就白白浪费了。

可不是所有故事都这么圆满。IOCS也有力所不及的时候。比如手术翻修,也就是二次修复髋关节,难度高得像登珠峰,出血量动辄上千毫升。这时候,单靠IOCS就像拿把小铲子去挖大坑,忙活半天也不够用。医生得赶紧上异体血,或者搭配别的招数,比如术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者手术中控制性降压,尽量少让血往外跑。

当然,技术再好,也得看人。老年患者的身体就像老房子,墙皮掉了,管道还漏水,修起来得格外小心。IOCS能帮医生省点心,但也得配合其他手段。比如,术前得把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好,术中得精细操作,少伤血管,术后还得防感染、防血栓。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患者才能稳稳当当闯过手术这道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