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在秦皇岛市抚宁区,有一项历经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技艺——薯面主食加工技艺,正悄然崛起,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这项技艺如今已经被第五代传人杨长平成功传承和发扬光大,甚至在2023年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薯,这一明朝时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如今在秦皇岛地区已经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在当地人眼中,红薯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更是一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象征。尤其在秦皇岛的抚宁区,红薯的加工技艺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蒸煮,而是经过数代人巧妙的创新和打磨,发展成了丰富多样的薯面主食。这些以红薯为原料的传统美食,不仅滋养了几代人的身体,也融入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中国正值战乱和灾荒,抚宁地区的乡民也难以充饥,红薯便成为了许多家庭的主食。当地的农妇王淑娥,便以家传的技艺开始制作薯面窝头、薯面饼子等薯类主食。其做出来的食品松软香甜,味道独特。她的远房亲戚楚李氏,看到了这一技艺的潜力,便开始跟随她学习,后来更是将这项技艺传授给了自己族里的后代。
进入20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薯面主食逐渐融入了更多地方特色,张凤荣(王淑娥的女儿)不仅继承了母亲的技艺,还结合了山东煎饼、东北饹豆子等地方特色,开创了如薯面春饼、薯面饹豆子等新型薯类食品。
对于杨长平来说,薯面不仅仅是一道家常菜,更是他心底对家乡和家族的深深情感。作为五代传人,他从小便在母亲张凤荣的指导下,学习了这项古老的手艺。2008年,杨长平决定开设餐馆,专注于这项传统的薯面主食加工技艺,创办了“农家园”。他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做法,还根据现代人的口味需求进行了创新,推出了更多符合时尚口味的粗粮食品,吸引了大量食客。
薯面制作看似简单,却是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细要求。从选材开始,杨长平坚持每年霜降时节前往卢龙县挑选最适合做薯面的红薯,这些红薯要有足够的大小和白瓤,才能确保薯面的口感和味道。杨长平对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红薯必须快速切片,以减少氧化;切好的红薯要用山泉水泡制15天,期间不断更换水,以去除其中的糖分和淀粉;最后,薯片要暴晒风干,再进行多次手工研磨和过滤,最终得到合格的薯面。这样制作出来的薯面,既能保留红薯的天然甘香,又能确保面条的韧性和弹性。
有趣的是,100斤的薯干只能研磨出20斤的薯面,这一比例看似低,却保证了薯面细腻的口感和极高的品质。每一道工序,都是工艺的沉淀与时间的见证,体现着传承与匠心。
在“七大姑八大姨”餐馆,杨长平以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创新的方式,展现着薯面主食的无限魅力。餐馆的名字,恰到好处地传递了温暖和亲切感,勾起了许多人对家的回忆。餐馆的经典菜品,如薯面饺子,选用纯薯面制作,每个师傅都要在10分钟内完成整个制作过程,以保持薯面的最佳黏性和口感。经过大火蒸制后,饺子的外皮呈现诱人的褐色,咬上一口,满是鲜美的馅料和清新的韭菜香。
杨长平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传统菜品,他时刻寻求创新的可能。例如,他推出了薯面千层肉饼和薯面窝头一锅出等新颖的菜品,既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又让传统的薯面主食焕发新生。除了传统的餐饮服务,杨长平还推出了“薯味”礼盒,将薯面、薯干、薯淀粉等多个薯类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更广泛的群体推广薯面文化,打造一个属于秦皇岛的非遗品牌。
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在保留传统手艺的同时,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市场需求,成为了许多传统技艺传承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杨长平的成功之道,就是在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优化,让薯面这项传统技艺不仅仅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而是让它与时俱进,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任何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红薯的记忆,就是对家的记忆。”杨长平这样说。他的每一碗薯面、每一份薯面饺子,都是对故乡、对传统技艺的致敬。也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对一种文化、一段历史的延续。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饮食文化,薯面主食作为一种传统美食,不仅在抚宁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在其他地方逐渐打响了名号。杨长平也通过线上推广、网络电商等现代化手段,将这门技艺推广至更广泛的受众,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
他不仅是薯面技艺的守护者,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在他看来,薯面主食的传承与创新,代表着一个地域、一段历史的文化根脉。而这条文化纽带,也正通过他的一碗碗薯面,继续延续下去。
薯面主食加工技艺,作为抚宁区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已经历经百年风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屹立不倒。杨长平作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他通过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不仅让这一技艺得以延续,还为现代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美味选择。未来,随着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薯面主食将不仅仅是秦皇岛的一道特色美食,也将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家与乡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