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治不好?90%的人都败给了这2个字,结果让人惊讶!

msn_ms
2025-04-14 17:30:22
18559

在临床心理的世界里,绕来绕去、走不出去的那条“抑郁路”,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出口,而是明明有人领路,我们却偏要自己摸黑往前冲。

谁不想早点走出那团乌云呢?可问题是,当有人递出伞时,我们常常一边撑伞,一边怀疑:“这伞是不是漏的?”就像有些人来心理咨询,不是奔着“求教”来的,而是像挑剔的食客,盘子还没端上来,就开始猜这菜是不是合自己口味。

一个真实的例子浮现在我脑海。一位年轻的上班族,因反复焦虑和情绪低落,找到专业心理咨询师。他坐下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都看三年了,怎么还是反复?是不是你们的方法不行啊?”咨询师没急着答话,反问了一句:“这三年里,你有没有完全照做医生和咨询师的建议?”这人笑了笑,说:“有啊,差不多吧,我也会根据自己的感觉调整一下……”

看着他那自信的眼神,咨询师叹了口气。其实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好像你请了教练来带你跑马拉松,教练说先跑慢点热身,你偏说自己状态好,直接加速,然后三公里不到就腿抽筋。

现实中太多这样的“聪明人”。他们不缺知识,甚至一肚子理论,什么正念、暴露疗法、认知重建,张嘴就来。但唯独缺了那一件事:执行力。不折不扣地做,把“我以为”放一边,真心实意跟着走。这听起来简单,真做起来,难得很。

像现在提到的那个“听话照做”,说实话,不是什么高深理论。简单四个字,背后却是最难的一关。

很多人一听“听话”两个字,心里就咯噔一下,好像要放弃尊严似的。可真不是这么回事。这“听话”不是没脑子地跟风,而是一次自我信任的放下,一次对他人专业判断的认可。说白了,是你愿不愿意把方向盘交出去,让更懂路的人领你一段。

有个咨询师说过,他最怕遇见那种“来找答案,却不信答案”的来访者。什么都想要试,什么都要质疑,什么都不肯真正开始做。表面看是有逻辑、有分析,其实内心慌得一塌糊涂。说到底,还是怕。怕失败,怕失控,怕改变之后情况更糟。于是干脆停在原地,哪怕不舒服,也觉得踏实。

可问题是,抑郁这东西不会因为你站着不动就消失。它就像房间里的灰,不打扫只会越积越厚。有些人以为多读几本书、多刷几个心理科普视频,问题就能解决。但那只是“看懂”了,而非“做到了”。

这就像现在社会上的“精神内耗”潮,一边喊着要好好生活,一边连晚上10点都还在刷社交软件,心比身体还累。说要改变,却又拿“我试过了”当借口,实则连完整的方法都没坚持几天。很多人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死在了怀疑和犹豫上。

你不妨看看这几年心理门诊的数据。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超9500万,而真正接受科学系统治疗的人,比例远远不及应有水平。究其原因,不是资源不够,不是医生不专业,而是我们太容易把“接受帮助”这件事复杂化了。

有时候,我们太希望掌控每一步了,生怕走错半步。可心理康复这条路,本就不是一步登天。就像登山一样,不跟着向导走,一味凭感觉,风景没看到,反而可能摔个跟头。

还有人问,那万一听错了怎么办?这是个现实问题。确实,并不是所有咨询师都完美,也不是每种方法都适合所有人。但咱们说的是,在你筛选过、信任一个专业人员之后,就别再在执行上拧巴。好比你已经决定请这个厨师做菜了,就请你别再每五分钟跑进厨房,问他要不要加点盐。

如果每个来访者都能像一张白纸,把自己铺开,不拧着劲,不想着左右推敲,每一步认真做,哪怕只是几天,也可能看到点不同的风景。

有个姑娘告诉我,她曾连续三个月,每天写情绪日记,哪怕有时候只写两行,哪怕情绪爆炸、想扔笔,但她就是咬牙写下去。后来她回头看那本本子,发现自己真的从情绪的“黑洞”中慢慢爬了出来。不是靠顿悟,而是靠“傻坚持”。

别小看这些“听话照做”的小动作。那就是种子。只要你肯每天浇水,不管今天有没有阳光,总有一天会发芽。

也有男生说,他起初对“暴露疗法”嗤之以鼻,心里想着:“我都已经焦虑成这样了,你还让我去面对引发焦虑的情景?”但后来,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他硬着头皮一步步去做。从起初连电梯都不敢坐,到后来能够参加同事聚会。他说,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用正确的方法,不舒服地坚持下去”。

抑郁症说到底,是个慢性病。跟感冒不同,它不靠一两颗药,而靠你对自己行为方式的改变。而这改变,往往需要你信任别人,才能开始。

信任,是康复的第一道门槛。谁愿意低头听话?我们都想自己掌舵。可有时候,真理恰恰在于放下。那些走出来的人,大多不是靠多聪明,而是靠踏实。他们肯相信,愿意重复,敢于坚持。他们不是“最懂心理学”的人,而是最愿意“做心理学”的人。

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道理都简单,但真正能让人脱胎换骨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再朴素不过的字。你愿意放下自我,给出时间,相信过程,哪怕中途摔几跤,也别紧张,因为方向对了,再慢也能走出去。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经历情绪的低谷,不妨想一想:你是否真的相信你选择的那位向导?你是否真的给了他足够的信任和执行?

要是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别再纠结方法管不管用了。或许真正的问题,从来不在方法本身,而在于,我们有没有把心交出来,哪怕只是一小会儿。

就像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你愿意花时间“磨”出一份信任,走出那片森林,其实也没那么难。只要肯踏实走,哪怕今天还是阴天,前方的亮光也会渐渐显现出来。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