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两元的日料店有多暴利?日本快餐怎么在中国变成高端餐饮的?

msn_ms
2025-02-10 12:00:07
18971

在中国餐饮市场,日料凭借独特的风格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在高端餐饮领域,其受欢迎程度更是显而易见。

无论是街头巷尾的日料小店,还是人均消费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元的高端餐厅,日料的身影随处可见。但日料天生就等同于高端吗?它又是如何在中国市场塑造出高端形象的?

从日料的类型和价格体系来看,中国市场上的日料呈现明显的价格分层。

对比消费水平相近的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香港的日料店大多面向大众和中端市场,例如味千拉面、吉野家等,顶级日料店较少,人均消费在 500 港元以上;台湾的日料则以轻食简餐为主,例如争鲜回转寿司,以低价策略全球扩张,每碟仅 30 新台币。而在中国内地,受欢迎的寿司、刺身、居酒屋多属于中端消费,而中高端日料的占比超过 45%,整体价格明显更高。

日料在中国市场的高端化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

早期,日料店主要集中在日企和领事馆附近,主要服务于日企员工。由于日企员工薪资较高,餐厅价格也随之提升。随后,日本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日料的高端化进程。

从《东京爱情故事》引发人们对日本餐厅的向往,到《孤独的美食家》展现日本料理的魅力,再到 2011 年纪录片《寿司之神》的上映,这些影视作品让日料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寿司之神》讲述了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对食材和技艺的极致追求,使高端日料成为众多食客向往的目标。

与此同时,纪录片还普及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引发了各行业对品质控制、品牌竞争力等方面的讨论,进一步助推了日料的高端定位。此后,一些日料店开始在装修、服务、食材上下功夫,有的花费高额资金打造日式禅意氛围,有的选用顶级食材,将日料塑造成一种“玄学”体验。

在消费心理层面,高端日料已不再只是食物,而成为一种身份象征。

中产阶级通过食用日料,模仿其中的文化与礼仪,借此确认自身的社会阶层。正如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中所言,生活品味映射着阶级划分,中产阶级更关注食物的品质、风格与美感,而日料所蕴含的仪式感恰好契合他们的文化需求。

对职场人士而言,《深夜食堂》所营造的温馨场景,使居酒屋成为他们在疲惫生活中寻求慰藉的场所。尽管居酒屋的消费远高于普通烧烤摊,但他们仍愿意为这份精神溢价买单。

如今,许多日料店千篇一律,无论是装修风格、服务流程,还是菜品种类,都呈现标准化趋势,缺乏个性。一些所谓的“仪式感”更是流于形式,例如南京柒本味推出的奇葩用餐规则,反倒在食材处理和卫生管理上漏洞百出。

在成本与利润方面,日料的暴利问题也屡遭诟病。例如,北极贝、甜虾等常见食材,其在日料店的售价往往是批发成本的数倍,毛利率极高。在一个由供应链主导的行业里,过分强调“工匠精神”似乎并不现实。与此同时,关于高价日料与本土美食的争论,在网络上从未停止。

中华美食历史悠久,八大菜系各具特色,无论是食材的丰富性,还是烹饪技法的多样性,都远超日料。我们在欣赏日料的同时,更应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美食文化,让中华美食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而不是一味追捧外来饮食文化,陷入日料高端化的消费泡沫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