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误诊,肺功能接近崩溃,七旬老人靠“组合拳”重获新生!

msn_ms
2025-04-14 20:30:31
20926

在徐女士的记忆中,母亲曾在漫长的21年里与呼吸慢病作斗争。从急性支气管炎到慢性支气管炎,再到后来的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哮喘,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她不仅经历了病情的反复,还在逐渐减弱的生命力面前,几乎放弃了希望。最终,凭借着积累的“起死回生”的经验,母亲的生活质量才逐渐得到了改善。

这段故事不仅是徐女士的家族记忆,也代表了无数家庭中与呼吸疾病作斗争的普通人。特别是在当下,呼吸慢病已经成为许多老年人的“隐形杀手”。它悄然侵蚀着他们的生命质量,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1998年,母亲本是健康的中年女性,忽然在一个寒冷的季节交替之际因着凉而感冒,初时的症状与普通感冒无异,鼻塞、流涕、咳嗽。可是,随着病情的进展,咳嗽变得越来越剧烈,甚至整夜无法入睡,吃饭时也常常呛咳。村里的医生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开了些药物让她回家休养。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在人最脆弱的时候开个玩笑——就在母亲生病的那段时间,外婆的突然去世让她心力交瘁,悲痛万分。伤心过度导致了药物的中断,也让她的身体免疫力变得更差,原本可以在一到三周内痊愈的急性支气管炎,竟然拖成了慢性支气管炎。

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剧烈,湖北的气候常常是昼夜温差巨大。每当秋风起时,母亲的病情便会复发,尤其是咳嗽更加剧烈,伴随气短和喘息。那时,徐女士的兄妹们年纪尚小,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宽裕,母亲往往只能咬牙忍受。有时,等到忍无可忍时,才去村里卫生室打几天消炎点滴,但效果总是昙花一现,病情很快又复发。

随着岁月流转,母亲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随着秋季的来临而加重。从扫院子到晾衣服,每一次稍微体力活动,母亲都需要扶着门框喘气。尽管家人心急如焚,却并未意识到慢性支气管炎可能会发展成慢阻肺病,更不知道两者的共存意味着什么。

在多年的困扰中,徐女士和家人并未真正理解母亲的病情有多严重,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他们只是依靠消炎点滴和一些民间偏方,像泡枇杷叶、服用蜂胶等方法来“治疗”母亲的病情。尽管这些做法有时能暂时缓解不适,但根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直到2019年,母亲因天气变化导致症状加重,被送往深圳接受治疗。那时,她的呼吸急促,胸口剧烈起伏,情况堪忧。在弟弟的陪同下,母亲去医院就诊。医生通过全面检查,终于给出了准确的诊断——重度慢阻肺病合并哮喘。原来,哮喘和慢阻肺病这两种疾病可以同时发生,合并症的存在不仅让症状加重,也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从此,徐女士才明白,母亲的气短、咳嗽、尤其是夜间症状的加重,正是哮喘的表现。而母亲之前常常在气候潮湿或闷热的环境中感到胸闷气促,这些典型的哮喘症状,早在很多年前就已显现。可惜,在早期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导致病情已经恶化。

面对母亲的重症,家人的心情复杂而沉重。徐女士开始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发现慢阻肺病和哮喘合并症的治疗虽然复杂,但如果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依然有望改善病情。母亲出院后,医生为她开了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吸入药物,治疗初期母亲还是坚持使用,但由于病情稍有好转,她一度私自停药,这让家人非常焦虑。

徐女士耐心劝说母亲:“妈,你把药停了,就相当于放弃了你自己。你现在省药钱,将来需要花更多的钱去住院。”这番话让母亲终于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重新拿起了药瓶。

尽管母亲的肺脏变得非常敏感,稍微受凉或接触生冷食物,就会引发咳嗽和喘息,但家人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从每年为母亲注射流感疫苗,到随身携带保温杯和药物,每一项防护措施都尽可能减少外界环境对母亲健康的影响。渐渐地,母亲恢复了部分健康。她能够轻松地走上楼梯,拎着菜篮和徐女士一同走进社区广场,参加她最喜欢的广场舞活动,甚至还和小侄女争着唱卡拉OK,展示出不曾有过的活力。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健康经历,或者想分享你的故事,欢迎你联系我们。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许能为更多人带来希望与启示。毕竟,在这场与疾病的斗争中,知识、坚持与关爱,才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