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春季的温暖气息已悄然降临,然而气温变化的不规律性让许多人面临“倒春寒”这一挑战——尤其是在早晚时分,气温依旧较低,昼夜温差大。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穿衣带来困扰,也对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是要提高警惕。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季的气温变动其实对人体的血管系统是一种考验。医学研究表明,尤其是每年三月到五月这段时期,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那么,在气温骤变的季节,为什么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春捂”?如何正确应对春季的气温波动,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春季气温的剧烈变化容易引发血压波动。低温天气下,人体为了保暖,会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来减少热量散失,这样就导致了血压的升高。这对原本有高血压或心血管问题的人来说,增加了心脏的负担,甚至可能引发心脏病等危及生命的急性症状。
专家表示,春季气温的不稳定可能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血管收缩,进而引发血压骤升,增加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脑卒中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历史的人来说,他们的血管弹性本就较差,温度的骤然变化让他们的身体难以快速适应,从而增加了健康风险。
此外,春季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心血管疾病患者若不幸感染上呼吸道疾病,体内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因此,保持合适的保暖,避免寒冷刺激,成为春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个重要防护措施。
所谓“春捂”,并不是盲目多穿衣物,而是要根据天气变化逐步调整穿着,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气温骤降时,春季捂一捂,穿得暖和些,能有效避免因温差大而引发的血管收缩、血压波动等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佐岩表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春季应尽量保持保暖,最好是等到清明前后再逐渐减少衣物。此外,注意保护身体的某些部位至关重要,比如头部、腹部、颈部和下肢。
下肢保暖: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下肢的保暖。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经病变,往往导致下肢循环不好,忽视保暖容易加重病情。所以,戴厚袜子或者护膝,保护下肢免受寒冷侵害十分重要。
头部保暖: 头部散热量大,占身体总散热量的30%。因此,佩戴一顶薄帽子可以减少热量的流失,有助于维持体温的稳定。
腹部保暖: 腹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区域之一,保持腹部温暖可以帮助维持内脏的血流稳定,保护胃、脾、肠等脏器免受寒冷刺激。
颈部保暖: 春季的气温波动,颈部容易受寒,可能引发颈动脉痉挛。对于有颈动脉狭窄病史的人群,尤其要重视颈部保暖。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引发脑血流不畅,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春天的气温变动大,穿衣既要考虑到保暖,还要避免因过度捂热而出汗。其实,春季最适合的穿衣方法是“洋葱式”穿搭,也就是通过层层叠加衣物,既能应对低温,也能随时根据气温的变化做出调整。
当气温低于5℃时,保暖措施要到位。此时应选择厚实的棉衣或羽绒服,内穿保暖内衣、秋衣秋裤、毛衣等,确保全身的保暖。同时,最好准备一件方便脱穿的外套,以应对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
气温在5℃到15℃之间时,穿衣可以适当灵活一些。可以选择秋衣秋裤、毛衣、棉毛衫等,外面搭配风衣或夹克。若早晚气温较低,可以再加一件稍厚的马甲或羽绒外套。中午气温上升时,可以适时减少衣物,穿上长袖T恤或薄款外套。
让我们共同关注自身健康,做到春捂不放松,保持身体的温暖,守护心血管的健康,为春天的每一天注入活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