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在滇西那一带,只要说起小湾镇的酸浆豆腐,十有八九的人都会笑着点头,那可不是一般的豆腐,而是能让人从胃里暖到心上的“老味道”。
赶上清晨,太阳还没冒出头来,村头那片竹林还带着露水气,张福春老人家的厨房早就飘出浓浓豆香。每到这个时候,村里人便知道,今天的豆腐又出锅了。空气里那股熟悉的豆香,如同母亲早起烧的锅边粥,平实又让人踏实。
就在昨天,李中香从昆明回来,第一时间就拐进了张家小院。一进门她就说:“我最惦记的就是你家的酸浆豆腐了,这几年在城里帮娃娃带孩子,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说这话的时候,她手里已经紧紧攥着两块新鲜出炉的豆腐。
张福春的酸浆豆腐为啥这么出名?说穿了,就是个“真”字。从选料到下锅,一点都不含糊。豆子必须是本地黄豆,颗大饱满。泡了一宿的豆子像是泡足了澡的皮蛋,鼓鼓的,摸起来软中带劲。随后进了打浆机,比早些年用石磨省了力气,但那香味,老张说一点没打折。
这浆磨好后进铁锅,一锅开了,豆香就跟着腾腾热气冲天而起。柴火烧的锅底,火候不均,靠的全是张福春几十年摸索出来的“火眼金睛”。闻着锅里的香气,村头巷尾都知道:是时候去张家排队了。
点卤,是整套工艺里最讲究的一环。那不是随便弄点盐巴加醋糊弄人的活儿,而是靠一碗祖传下来的老卤水。没有添加剂,也不见防腐剂,全凭经验和对时间的把握。老张每次都是端着那碗秘制卤水,一边倾倒,一边轻轻搅拌,动作轻柔得像在逗小猫。过不了多久,白得发亮的豆浆就凝成了豆花。
接下来是压模,张家依然用木模和纱布,再往上压的是村里那块老青石。豆腐不急不躁地躺上三个钟头,水分慢慢渗出,等石头一揭,那一块块如玉如脂的酸浆豆腐就算大功告成。表面光滑得像是村里小孩子刚洗完澡的小脸,弹性十足,用筷子一戳能颤三颤。
别看现在用了打浆机,其它环节可一点没省。村民说,市面上超市卖的豆腐,吃着不疼不痒没滋没味,还不如张家的一块豆腐来得实在。用这酸浆豆腐下锅,哪怕就洒点盐花,煎个两面焦黄,都香得让人筷子停不下来。
李玉仙是张家的常客,她边排队边笑着说:“现在外面那种豆腐,怎么做都没有这口感。张叔家的,不管是炒、煮、蘸辣椒酱,都顶呱呱的!”她话音刚落,后头有人插嘴:“我们家小孙子就爱吃这个,别的豆腐喂都不吃,非得是张叔家的。”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那个“家乡味”。很多在外头打工的年轻人,一年到头能回几趟家?但只要回来,一准得来张家买几块豆腐带走。有的甚至带着冰袋,飞回广州、深圳,拿回家给孩子尝尝。“这豆腐里有小时候的记忆。”有人说,“一口下去,仿佛又回到在山坡上撒欢的夏天。”
有趣的是,张福春家里那口老锅也有讲究,几十年了,锅底磨得光滑如镜,却从不更换。老张说:“锅换了,豆香都变了。”这种固执听起来像笑话,可谁又能说,不正是这股子坚持,才熬出了酸浆豆腐的独特滋味?
如今,虽然大多数手工技艺都敌不过机械化生产的效率,但小湾村的豆腐摊,依旧人气不减。村里的老人说,这是因为张家豆腐有“人味”。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情怀,而是每一道工序里都能看到用心,每一块豆腐上都能闻到家的味道。
豆腐,是中国人饭桌上最普通的东西,可到了小湾村,却能长出乡愁。张福春这一家几代人,从石磨到打浆机,从灶台到模具,一直没放弃的,是那点手工的温度,是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信任。
今天的张福春,头发已白,手上布满老茧。他说,做豆腐不是为了挣钱,挣的是心安。他说,不少人劝他规模化,做成品牌、开分店、上电商。他摇摇头,说:“做这个,就得静下心来,一碗浆一块豆腐地去熬,不然就不是那回事了。”
春风吹过小湾村,张家的小院依旧热闹。大人小孩围在锅边,讨论的是哪家的小狗最调皮,哪家的豆腐最细腻。这些琐碎的日子里,有着最实在的烟火气。
而就在最近,伴随着传统文化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地方开始着手将这门豆腐制作技艺做非遗申报。虽说张福春嘴上总是“嘿我不懂这个”,但听到镇上来人取材拍摄,他还是悄悄换上了干净的褂子,站在豆腐案边认认真真地又演了一遍。
从昆明回来的李中香拎着豆腐出了院子,转头又笑着说:“下次回来还来你这儿,谁让我嘴馋呢。”张福春抹了抹额头的汗,也笑着答:“等你回来,豆腐一直在。”
此刻的小湾村没有喧嚣,也没有流量密码,只有锅里的热气在慢慢升腾,像极了那些年我们熟悉的、久未归家的那条老巷。眼下,这豆腐还在一块块压着,等着明天一早,又让谁尝到这不改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