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信号别弄错,尿蛋白正常也可能伤肾,肌酐升高才是关键

msn_ms
2025-04-14 18:00:12
18922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肾脏就像一个强大的“过滤器”,负责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以及维持血压稳定。而在体检或就诊时,一旦发现血肌酐升高,往往意味着肾功能已经受损,甚至可能发展到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的程度。但你知道吗?在慢性肾病的早期,医生通常不会仅仅依靠血肌酐指标来判断病情,反而更关注尿蛋白的变化。

尿蛋白一直是诊断肾病早期的“宠儿”,也是很多患者检查时最常听到的指标。如果尿常规显示尿蛋白呈阳性,就可能说明肾小球已经受到损伤,接下来的尿蛋白定量检测更是关键。一旦尿蛋白超过正常上限,通常可以判断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蛋白流失。这时就需要及时干预,控制肾脏炎症,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肾病都会首先表现出尿蛋白异常。某些类型的肾病,在早期尿蛋白并不明显,反而是血肌酐率先升高。很多人由于不了解情况,加上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往往容易忽视甚至被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第一种是多囊肾。这个病可以说是“家族遗传”型选手,通过肾脏B超检查,可以发现肾脏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囊肿,双肾体积明显增大。部分患者甚至会感觉到肾区有压痛感。更特殊的是,多囊肾患者的尿蛋白通常并不明显,但大约一半患者会有血尿、高血压等症状。很多人在体检时才发现血肌酐已经升高,说明肾功能正在逐步下降。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很快进入肾衰竭阶段。

对于多囊肾患者来说,保护剩余的肾功能是重中之重。高血压控制必须放在首位,同时要关注肾脏的血流状况,避免囊肿破裂导致感染。另外,多囊肾患者还容易出现多囊肝,肝脏和肾脏“唇齿相依”,一方受损,另一方也难以幸免。因此,定期复查、密切关注血肌酐变化,是保持肾功能稳定的关键。

第二种情况是高血压肾病。高血压不仅伤害心脑血管,对肾脏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肾脏的血流供应异常,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动脉承受更大压力,最终促使肾小球纤维化,影响肾功能。

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表现可能并不明显,很多人除了血压难以控制之外,还会出现夜尿增多、水肿等情况,但尿蛋白可能并不突出。相反,血肌酐往往更早升高。因此,很多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可能已经进展到肾功能不全的阶段。

预防高血压肾病的关键就是控制好血压,减少对肾脏的损害。医生通常会推荐沙坦类或普利类降压药,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还可以联合使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同时,高血压患者还需要关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降低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

第三种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这是慢性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的炎症反应。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尿蛋白升高,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这种病虽然不常见,但也值得关注。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病因往往与药物有关。如果滥用某些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比如解热镇痛类药物、某些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等,可能会引发肾小管损伤。这种情况下,尿蛋白可能并不明显,但血肌酐却可能迅速上升。

好在,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部分患者在停用有害药物后,肾功能可能会有所恢复,血肌酐水平也有望回落。但如果病情拖延太久,导致慢性肾功能损伤,血肌酐可能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肾病患者在用药时一定要谨慎,避免滥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

第四种情况是先天性肾病,比如肾动脉狭窄。这类患者在出生时,肾脏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萎缩,血流供应不足,肾功能受损的速度也比较快。这类疾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即使尿蛋白不明显,血肌酐却会迅速升高。

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信号。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遗传史或长期服用药物的人群,千万不要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才去检查。保护肾脏,从点滴做起,关注饮食、规律作息、控制血压和血糖,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可能就是避免肾功能恶化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