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不再是罪魁!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动脉硬化靶点,背后真相惊人

msn_ms
2025-04-14 17:30:25
18570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老大难”,一直以来都让医学界颇费心思。大多数人了解动脉硬化的原因,都能脱口而出:就是血脂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导致血管逐渐硬化,最终引发各种心脑血管问题。简单来说,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源,就是血脂代谢失衡,尤其是高胆固醇的情况,才会让我们的血管渐渐变得“不灵活”,甚至被堵塞。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医学界普遍认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的关键。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很多治疗指南明确指出,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的确,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严格控制血脂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帮助许多患者有效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然而,尽管很多人已经开始控制血脂,依然有一些患者,特别是那些患有慢性肾病的朋友,依旧难逃心梗、脑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困扰。这种现象,尤其在那些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患者中,变得尤为突出。很多时候,他们的胆固醇水平早已降到“安全区”,可是心血管风险依然居高不下,究竟为何?这似乎是医学界亟待解答的一个难题。

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揭示了一种新兴的风险因子——神经酰胺。神经酰胺,作为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竟然也和血脂一样,能够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令人惊讶的是,血液中的长链神经酰胺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息息相关。有些国际知名的医疗机构,像梅奥诊所,已经开始通过检测神经酰胺的水平,来预测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发现:神经酰胺,特别是C16:0这个长链神经酰胺,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两个内源性受体,能激活炎症小体,进而引发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和胆固醇沉积无关,但却能够在血管内膜下引发沉积,导致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也就是说,不管血脂水平是高是低,只要炎症反应一旦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就有可能发生。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研究团队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的血脂水平下,通过敲除或拮抗神经酰胺受体的实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大大降低。这也让我们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胆固醇的高低,可能并非动脉硬化的唯一原因,而神经酰胺受体的激活,才是真正的“元凶”。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通过分析不同肾功能状况下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浆样本,发现神经酰胺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独立关联。这意味着,神经酰胺不仅在肾病患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且如果能够有效控制这一受体,就可能在不调整血脂的情况下,减缓甚至逆转这些患者的动脉硬化过程,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个研究的意义重大,它为我们揭示了胆固醇以外的一个潜在动脉硬化风险因子——神经酰胺。如果能够结合现有的血脂控制方法,再加上有效地阻断神经酰胺受体,或许我们能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上迈出新的一步。

尤其对于那些慢性肾病患者来说,现有的降脂药物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已经逐渐减少。倘若能找到有效控制神经酰胺的新靶点,这无疑会为这类患者带来福音,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项研究虽具有开创性,揭示了神经酰胺在动脉硬化中的潜在作用,但要转化为实际的临床药物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之前,血脂的控制仍然是应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高危人群,维持血脂的正常水平,依然至关重要。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或许我们有一天能够发现更多新的靶点,帮助我们打破血脂控制的局限,开创更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新局面。但直到那时,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控制血脂,依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途径。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