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提起慢性肾脏病,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太深的概念,毕竟它不像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那样频繁出现在大众的健康讨论中。但其实,这个疾病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广。在我国,大约有1.3亿慢性肾脏病患者,其中更为严重的尿毒症患者已达29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病痛折磨的家庭,也是一个值得被重视的社会问题。
尽管大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不至于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但有两种特殊的肾病,却几乎是“命中注定”要走到尿毒症的那一步。无论如何积极治疗,病情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而非结局的改变。这两种病就是多囊肾病和遗传性肾炎。
很多人可能从未听说过多囊肾,但如果告诉你,这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疾病,且在我国的患者群体可能在150万到300万之间,你是否会有些震惊?这个病的特点就是在肾脏内形成无数个囊肿,像气泡一样越长越大,最终把正常的肾组织挤压得几乎“无法生存”。更可怕的是,这些囊肿并不只停留在肾脏,还可能累及肝脏、胰管、胆管,甚至让颅内的血管膨胀到随时可能破裂的程度。对于患者来说,这不仅仅是肾病,而是一个全身性的“隐形炸弹”,让人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另一种令人无奈的疾病就是遗传性肾炎,也叫Alport综合征。和多囊肾一样,这种病也是从基因里带来的,一旦出现,无法根治。患者的肾小球基膜受损,这就像是房子的地基出了问题,短期内可能不明显,但时间久了,整个结构都会塌陷。更残酷的是,这种病往往会在患者还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走到尿毒症的阶段,青壮年时期就面临透析甚至换肾的困境,人生刚刚展开,就要承受巨大的病痛和经济压力。
科学家们并非没有尝试改变这一切。针对多囊肾病,医学界探索过很多药物,比如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生长抑素、抗利尿激素V2受体拮抗剂等,试图让囊肿的增长速度变慢,减少对肾功能的损害。然而,这些药物要么副作用太大,要么无法真正阻止病情恶化,最终都没有成为临床治疗的“救命稻草”。
至于遗传性肾炎,目前医学界也没有找到能够修复4型胶原损伤的方法,也就是说,这种病从根本上是无法逆转的。患者只能通过使用环孢素、普利类药物等来稍微拖延病情进展的时间,但最终的结局依然是尿毒症。
听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沮丧,难道这些患者注定只能等待透析或换肾吗?现实虽然残酷,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希望。如今,基因治疗正在成为医学界的新方向,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这类遗传性疾病真的可以在基因层面上被修复。另外,早期发现和管理病情,依然能够让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更长的时间。定期检查肾功能,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远离不必要的药物滥用,控制血压、血糖,这些都是延缓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
更重要的是,患者和家属需要建立正确的认知,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拖延病情,也不要因过度焦虑而放弃生活的希望。在医学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契机,而在疾病面前,积极面对、科学应对,才是最有力量的抗争方式。
疾病是残酷的,但生活并非只有疾病。对于这些面临挑战的人来说,珍惜每一天,合理规划未来,学会与病共存,也是一种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