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凉!华东入错坑?大药企“悬崖”选品 中型药企贴标签 小药企开生死盲盒 传统药企众生相

E药经理人
2024-03-08 13:46:34
19219
在中国大型传统药企里,同一个老板的两家公司健康元和丽珠,不管是营收还是现金储备都相当客观,但近几年缺少创新药输出到市场。

市场冲击下,所有药企都患上了“产品饥渴症”,并在2023年愈演愈烈,这一趋势还会延续到2024年。

但2024年会是一个关键节点。

3月1日,科济药业发布公告,BCMACAR-T产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赛恺泽)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5款CAR-T产品,也是第二款国产BCMA靶点的CAR-T产品。

作为第五款国产CAR-T,已经在二级市场上溅不起多大水花,公告后科济药业的股价曾短暂上扬而后归于平静,似乎应了那句“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但市场是否忽略了一处重要细节:华东医药拥有赛恺泽国内的独家商业化权益?还是另有原因。

当拥有强大商业化实力的传统药企纷纷加入国产CAR-T的竞争,是否会改变生态?而对于传统药企之间的竞争,他们要如何保住生产力的同时创造并融合新质生产力?

按照集采“腾笼换鸟”的逻辑,集采药品的医保费用总支出和国谈药品的医保费用总支出,按照现有的变化曲线,预计会在2024年达到交叉点。数据显示,集采药品的医保费用从2019年的3486.6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1862.2亿元;而国谈药品的医保费用在同一时间周期内,从494亿元增长至1389.1亿元。

集采与国谈,是两条串起过去5年制药产业市场格局演变的政策线。前者打乱了过去几十年本土传统药企积累的第一条增长曲线,从而开始急迫地寻找第二条。而在2015年后药审改革利好的推动下,有新药、进国谈成为传统药企在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时的重要选择。

本土传统药企在此过程中,裹挟在创新利好带动的新生代Biotech/Biopharma蓬勃发展的大潮里,呈现出五类不同的面貌。

一类是以恒瑞、石药、中生制药、翰森、先声等为代表,有研发创新基础,且持续关注创新的药企,靠着自研与BD的双轮推进,正在完成创新转型。

一类是以华东医药为代表,在大单品遭遇集采重创,且鲜有创新储备的公司,以现金优势,大刀阔斧“搞”BD。

一类是以三生、信立泰、恩华、海思科为代表,在既有优势领域深耕,不断加注竞争壁垒。

一类是鲜少创新储备,又没有跟上药审改革的步伐,缺乏将现金转化为带动未来可持续盈利能力,想BD产品,又没有战略上的狠厉,在浅尝辄止中痛苦转型的药企。

还有一类要么因集采重创还未恢复元气,要么规划的另外一条增长曲线朝着消费医疗的路径演进。

事实上,在此过程中还涌现出另外一类公司:将创新体外循环,构建起传统药企+创新药企“双平台”操作的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伦、绿叶、济民可信。

但所有类型公司第二条增长曲线的选择,在创新药的语境里,路径就是两条,要么自研,考验的是企业研投的稳定性与耐力;要么BD与并购,考验的是识别项目的眼光。而在仿制的语境里,要么快,抢首仿,抓住集采窗口期;要么便宜,控成本,用集采上量赢取利润。

自2015年至今,近10年的创新准备,叠加从2018年至今,超5年集采、国谈的双向催动,2024年已经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

原因有三:首先,2023年中国新药首次获批品种数量达到新高,剔除中药与疫苗后为27个,同比增长145%。预计2024年也将是新药上市的大年,目前有56个本土新药在NDA审批过程中。

其次,2023年国谈几乎在各种确定性下开展,此外,加之医保局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发力传递的药品价格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号,新药价格与市场空间的可预判性越来越高。

第三,2023年集采已到第九批,常态化共识早已达成,更重要的是,2024年年初“四同”药品价格专项治理政策的出台,为国家和联盟集采政策完善,添加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可以预判,传统药企若是不出现因反腐、质量、合规等问题而突发“暴雷”,那么剩下的其实都是技术性操作,核心是产品力,目标是利润增长。

但不同体量和历史积淀的药企,能选择的路径并不相同。对于A股300多家制药类上市公司,整个产业近5000家药厂而言,创新仍是少数派的“奢侈品”,只有产品力是不变的主线。具体到2024年,则是不管什么段位的药企,对自己要什么产品更清晰了。

大型药企寻“大单品”

高营收是大型企业的重要指标,而高营收需要大单品驱动,这是所有行业的通识。具体到中国医药产业,则是以人民币计算的“重磅炸弹”和“超级重磅炸弹”。

按照现有政策环境,院内处方药市场,不存在诞生“超级重磅炸弹”的土壤,“重磅炸弹”成为撑起大型药企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似乎是药企的主动选择,“我们会有意识地控制公司药品在医院中的销量,以免触发重点监控等限制性政策”,有药企销售负责人曾对E药经理人融媒体表示。

集采之下,院内处方药市场大单品未来只能从创新药中诞生,创新药营收占比成为评价大型药企新药产品力的重要指标。

恒瑞、中生制药、石药等大型药企的创新药营收占比,是近几年投资人关注的重点。

恒瑞2023年上半年创新药营收为49.6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42%,未过半。不过2023年恒瑞有4款新药和3个新增适应证获批,加上已经递交NDA有望在2024年获批的6款新药,其创新药营收占比将稳步提升。

根据此前恒瑞披露的信息,截至2023年恒瑞共上市15款创新药。德邦证券曾在2023年年初对恒瑞已经上市新药的营收做过测算,其中超10亿元单品在2023年为5个,到2025年将增加至8个,届时到2025年以上13个产品的总营收达到193亿元。此外,近3年有望获批的在研管线,预计也将为恒瑞在2025年带来47亿元的营收。

与之相对应的是,恒瑞的仿制药营收在逐步缩减。按照测算数据,到2025年,恒瑞创新药与仿制药的营收占比将达到7:3。

换句话说,2024年将是恒瑞彻底完成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过渡年。这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创新药营收上,还包括2024年也将是恒瑞“双艾”方案是否能够在美国获批上市的关键节点。尽管2023年年底与默克的合作进一步验证了其在研管线的国际竞争力,但“双艾”美国获批,对恒瑞国际化市场的认可更为重要。

中生制药也在新药数量增多和营收增加这条路上“狂奔”。与恒瑞有所不同的是,中生制药在自研和BD/并购上,受公司历史基因影响,更善于后者。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依托其欧洲公司对F-star的并购终于完成,发力双抗已经是确定性方向。

按照2022年公司年报,全年营收287.8亿元,其中创新药收入67.5亿元,营收占比为23.45%。不过,中生制药预计未来三年将推出十余款创新药产品,到2027年,创新药和仿制药收入将持平,2030年创新药收入占比有望达到六成。

石药集团也是如此,虽然其年报未披露仿制药与新药营收占比,但从2022年并购铭康生物获得铭复乐这一产品看,就是为了补强由核心产品恩必普带动的心血管领域的优势。目前石药集团创新布局基本延续自研与BD/并购两条路,但后者的工作更多,比较倾向于中晚期项目。此外,高端仿制,尤其是首仿,也是石药集团产品力塑造的另外一个方向。

不过,在2023年石药集团将其部分创新药业务注入A股上市公司新诺威后,2024年其创新方面的故事,也许将会围绕着新诺威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家传统药企翰森与先声,虽在营收规模上少于以上三家,但创新药营收占比已经过半。翰森2022年创新药收入50.06亿元,占总营收53.4%;先声2022年创新药业务收入24.13亿元,占总营收71.4%。

对这两家公司而言,2024年的命题是延续产品力。

翰森2023年未有新药上市,也未有NDA申请,不过2023年翰森与MNC的几项License-out,让产业界普遍看好其在研产业的未来潜力。翰森现有近40个处于临床不同阶段的创新药管线。

先声2023年有新冠新药先诺欣获批,未有NDA申请。不过从2023年先声的人员安排和新品披露来看,其拓展产品的路径,更倾向于BD或并购。

在中国大型传统药企里,同一个老板的两家公司健康元和丽珠,不管是营收还是现金储备都相当客观,但近几年缺少创新药输出到市场。不过,这两家公司,从2020年开始,研发投入在稳步增加,已经占到营收的10%左右,希望接下来有来自新药上市的好消息。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晚风_XN044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