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来源:动脉网
作者: 王鑫雪
国内助听器行业发展得怎么样了?
从企业数量来看,动脉网在天眼查上输入“助听器”查找后发现,截至目前,共有22472家助听器相关企业。其中,成立时间1年以内的共有669家,成立时间1-5年的共有5938家,成立时间5-10年的共有7556家,成立时间10-15年的共有4200家,而成立15年以上的共有3798家。从数据上看,近10年为助听器企业成立的高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助听器市场长期被WS听力集团、瑞士索诺瓦听力集团、W.D.H听力集团、丹麦瑞声达听力集团、斯达克听力集团五大国外企业垄断,其产品类型以高端数字机和个性化定制机为主,主打线下专业验配销售模式,产品平均单价高,约为$2400/只,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
而剩下的约10%的市场份额被众多微小企业瓜分,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产品类型也多以模拟机和少量数字机为主,产品单价较低。但很显然,不会有企业“甘心”将自己困在仅10%的市场份额中与众多企业进行“厮杀”。因此,中高端助听器国产替代开始提上日程。
那么,在这一“雄心壮志”的背后,发展路径成为了摆在多数助听器企业面前最直观也最关键的问题。而助听器核心算法难以突破,应用级芯片被外资垄断——在此行业背景下,留给国内企业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选择高价购买应用级芯片等核心部件,成为产品集成商,重金投放市场营销快速进入市场,二是专注研发攻克技术壁垒,自主掌握助听器的核心技术。聆通科技创始人陈赤榕坚定地选择了自主研发这条路。
成立于2018年,聆通科技专注于医疗助听的核心算法和应用芯片的自主研发,核心团队由人工智能、互联网、听力医学、声学、信号处理等领域专家组成。目前,聆通科技已拥有全套助听技术,具有医疗助听器、OTC助听器、辅听耳机等多种成熟解决方案。其OTC助听器已通过美国FDA审批。
“实际上,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市场发展的潜力,也一直在提‘国产替代’,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陈赤榕表示,“我觉得最核心的点还是在于企业能否静下心来去研发,去真正攻克被国外助听公司所垄断的核心技术难点,从而解决产品上用户的痛点。第三方技术集成这种路径,有些急于求成。”
助听器一直都是一门有发展潜力但需企业奋力的好生意。
原因首先在于助听器行业具备很大的听损人口基数。据我国听力障碍最新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听力障碍者总数超过2亿人。
其次,助听器市场的未开发程度很高。另据疾病控制中心相关统计,2016年,我国助听器的渗透率大约为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只有20%-30%的渗透率。
而在近期,本就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助听器市场还因一部法规的获批再次掀起了风浪。
2017年8月,美国启动了OTC助听器法案,允许建立一个无需经过医生处方销售的新助听器类别,即OTC助听器;2022年,8月,美国FDA宣布设立全新的OTC(非处方)助听器类别,将从2022年10月17日开始生效。
这部法规对于助听器市场中的创新企业意义非凡,因为它带来了一个更开放的市场,也允许更多的创新公司进入市场。
而早在法案启动的2017年,商业嗅觉敏锐的聆通科技便捕捉到了这一发展机遇,正式进入助听器行业。
“其实,以往助听器行业发展受限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垄断、性价比低、过度依赖服务环节等方面,如果要挣脱这些桎梏,数字助听器核心算法与芯片的自研突破无疑是关键,也是创新技术公司需要抓住的机会。”陈赤榕表示,聆通科技,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此外,聆通科技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助听器产品在电商渠道销量的快速增长。业内人士透露,近几年,助听器在电商平台上的销量,平均每年增长约50%。这也是助听器在渠道方面的又一机遇。
而入局的第一步,便是对技术路径是自研还是集成的选择。答案显而易见——聆通科技选择了核心算法的自研。
“助听器行业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的行业。医疗级助听器跟医疗器械和医药行业是一样的,必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功能来获得用户,这才是行业核心,也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陈赤榕向动脉网表示:“助听行业的核心技术在于算法和芯片。国外5大助听厂家都是自研算法和芯片,这是他们的核心壁垒,也是我们的技术研发的切入点”。
动脉网了解到,聆通科技的研发团队多来自于互联网音视频会议行业,在语音算法、数字信号处理、云计算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
通过核心团队几年不懈的努力,聆通科技已经完成了包括宽频动态声音响度补偿、智能降噪、回声抑制、啸叫处理等在内的助听器核心全套算法的研发。
“助听器的核心算法聆通都已经自研成功了。”陈赤榕表示,“但助听器芯片的算力非常有限,与云视听会议算力相比,两者相差近1000倍。这也就意味着,如何将算法优化,使之可以成功运行到助听器的小芯片中,是助听技术另外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此,通过不断的算法迭代与优化以及和系统级芯片(SoC)厂商的大力合作,聆通团队完成了上述核心算法在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上的集成与优化,并以此为核心,成功研发出了助听器整机。
目前,聆通科技的底层算法框架已经能够实现32-128可调节频段,而一般国产助听器仅有4-16可调节频段,国外品牌也仅有12-24可调节频段。并且,聆通科技的助听芯片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集成的“应用级芯片”(AoC),具备低延时、完全融合蓝牙无线技术、高性价比(成本仅为传统助听器芯片的1/5)等特点。
进一步而言,除了算法、芯片等核心技术问题之外,因为助听器具备的医疗属性,也决定了验配环节的重要性。传统专业助听器的验配需要本人亲自到店,由专门的听力师为其测试听力损失曲线,并调试助听器参数。
因此,为简化运营,聆通科技依托以往网络会议云计算相关经验,成功研发出了智能验配APP——聆通助听。
“我们希望80%的验配可以仅通过这款APP便能实现,剩下20%的验配则借助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完成。”陈赤榕表示,基于聆通科技核心技术团队在云视频会议方面的积淀,这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目前,“聆通助听” APP搭载的测试软件已获得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证,达到了听力计国标,足以证明其听力测试的准确性。
仅在FDA OTC法案正式实施一个月后,聆通科技助听器产品便已获得了FDA审批,成为国内获准的首批企业。
而在国内,聆通助听器整机也在送审中。预计将于2023年初获得NMPA的医疗器械审批。
但陈赤榕强调,聆通科技的目标,并不局限在针对中重度到重度听损人群的传统的医疗助听市场中,而是想要发挥自身的算法优势,将产业链条延伸至为听力轻度受损人群的辅听耳机市场,为高端耳机厂商提供辅听算法方案。
谈及为何布局辅听耳机市场,陈赤榕表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作出的决策:一是辅听耳机市场基数庞大,二是互联网思维带来的营销创新。
据今年3月WHO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5%的人存在中度到重度的听损。而轻度听损的人是总人口的15%。目前,听力损失正影响着全球超过15亿人。预计到2050年,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
有需求即有市场。因此,近年来,辅听耳机也成为了TWS耳机厂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寻求转型的主流方向之一。
以苹果和华为为例,在2021年,苹果为Airpods Pro加入了“降噪”和“对话增强”功能,使用户更容易听到面对面的对话。
而华为也在FreeBuds Pro耳机中新增“听感优化”功能。用户在完成听力测试后开启“听感优化”便能根据自身听力情况进行个性化增益补偿。而这一功能的核心算法,正是华为与聆通科技合作实现。
更重要的是,聆通团队具有互联网行业基因——不断的创新是互联网的DNA,这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市场开拓和营销上。
“聆通将原本用于医疗级助听器的算法进行简化从而为耳机厂商提供一套适用于听力轻度受损人群的算法方案。”陈赤榕表示,这就是聆通在辅听市场的布局逻辑,也是聆通科技基于自研助听算法与芯片等研发实力在新兴市场上的开拓和营销战略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