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不再是“羊赌菌”,农民增收“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新华社
2023-03-14 14:36:01
26317
羊肚菌种植时间为每年的11月份,来年的二三月份进入收获季。

点击查看视频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灯笼社区的一片羊肚菌种植大棚里,从土壤里冒出来的灰褐色羊肚菌,新鲜饱满,像一把把“小伞”,密密麻麻,长势喜人。

这是3月8日在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灯笼社区拍摄的大棚里的羊肚菌。新华社记者 尚文意 摄

拎着小篮子,沿着“小伞”根部轻轻一拧,村民王文英正蹲在棚里采收羊肚菌,动作小心翼翼又很麻利,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了满满一筐。

“没想到啊,在家门口有这样好的活儿干,一天干8个小时,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离家近,走路10多分钟就到家了,还能顾上照看孙儿。”52岁的王文英热情地跟记者聊天,手上的活儿却丝毫没停。

3月8日,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灯笼社区村民王文英(左)在大棚里采摘羊肚菌。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场镇农民,王文英不仅在这儿干活挣钱,她还把自家2亩地也流转出来种植羊肚菌,每年可以获得1600多元的土地流转固定租金收入。尤其是干活中还能学习一些种植和养护羊肚菌的知识,这让她信心满满,特有干劲儿。

“以前家门口没有产业,只能外出打零工,去帮人剥蒜、去工厂干点杂活,离家还远。”回忆起此前的生计奔波,王文英感慨,现在的日子好多了。

采收羊肚菌是个细致的活儿,需要耐心与巧劲,这对王文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王文英已经逐渐掌握了这门手艺的“门道”。“下手要快,采摘要轻,摆放还要稳,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不造成损坏。”王文英说。

3月8日,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灯笼社区的村民在大棚里采摘羊肚菌。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现在,每天早上9点左右,她就和村里的“孃孃”们一起来大棚里干活,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来接着干,傍晚下班正好顺路接孙子放学,既能挣钱又可以顾家。

王文英的生活变化是大邑县近年来推进乡村振兴逐见成效的一个缩影。她打工的这片羊肚菌种植大棚,也是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大胆尝试。

走进这片羊肚菌种植大棚,记者看到,与常见的“趴”在土壤里的羊肚菌营养包不同,这里的羊肚菌营养包像小砖头一样“站立”在土壤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一个个羊肚菌像“小伞”一样在旁边撑开。

这是3月8日在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灯笼社区拍摄的大棚里的羊肚菌。新华社记者 尚文意 摄

“这是我们的合作技术团队研发的羊肚菌种植第三代技术,与此前技术相比,我们的营养包里的‘东西’更加丰富,混合了菌丝,产量更高,种植维护工作量明显减少,病虫害也少了。”西窗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张洵说,这个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

张洵告诉记者,去年,她所在的科技公司团队在当地开始试验羊肚菌种植第三代专利技术,一共试种了40亩,从最近的采收情况看,一亩的产量约为1000斤,是以前的3倍多,今后的最高亩产可能达到2000斤。

这是3月8日在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灯笼社区拍摄的羊肚菌种植大棚。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更重要的是,第三代技术需要的维护成本和工作量更小,也有利于羊肚菌种植的推广。张洵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从前,羊肚菌种植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温度、湿度等维护工作非常繁杂,因而,虽然羊肚菌的经济效益较好,但碍于种植门槛高,不少农民把羊肚菌称作“羊赌菌”,一个“赌”字道出了村民们种植羊肚菌的纠结心理。“以前技术要求高,村民们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来种,收成好坏主要靠运气。现在不同了,有了第三代技术,村民经过培训,很快就能上手。”张洵说。

记者从大邑县相关部门了解到,2022年,依托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园区科技培训等培育工程,当地通过科技植入、理念引领,共培育高素质农民3032人次,农业职业经理人2421人。

依托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延伸农业产业链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利器。以羊肚菌为例,新鲜采摘的羊肚菌一斤价格为四五十元,单鲜菇不易储存,每年只能卖一两个月,而烘干后的羊肚菌一斤能卖七八百元,且便于保存。为了壮大延伸产业链条,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张洵所在团队在做好羊肚菌深加工的同时,还积极拓展电商直播等在线推广新方式,打造羊肚菌干菇品牌,让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挣钱。

3月8日,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灯笼社区的村民们采摘完羊肚菌后准备回家休息。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羊肚菌种植时间为每年的11月份,来年的二三月份进入收获季。待羊肚菌采摘之后,拆除遮阳棚,种植大户再翻土种一季水稻,既有效提升了农田的复种率,保证了粮食生产,也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开拓了新路子。”张洵说,“水稻+羊肚菌”轮作,其实可以探索一条冬季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新路子。

“农业+”探索也开始“生根发芽”。大邑新场古镇古风犹存,远近闻名。记者了解到,当地的羊肚菌项目正吸引民宿从业者、头部电商品台相关“村耕”项目进驻,拥抱市场,融合发展,一幅生机盎然的农耕文明新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小红、沈伯韩、杨进、尚文意

来源: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辛丁零_XN005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