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来源:中英人寿微办公
我国正处在超级老龄化趋势和复杂老龄化形势风险交汇点。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总人口五分之一,预测显示,到21世纪中叶还将超过三分之一。
人口老龄化本身不是问题,不适应才是问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建立在以往“年轻社会”中的认知、法律、制度、文化、生产关系、生活工作方式等内容,逐渐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新治理要求、新市场需求等。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像有史以来的“年轻社会”一样,将老龄群体置于社会主流关注之外单独考虑他们的生产生活。
在此背景下,培育老龄市场,不能局限于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整个老龄社会转型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发展老龄经济,不能局限于某个产品和服务,不能局限于某个企业,更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市场行为。我们必须通过跨界整合与产融链接,引导关键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以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共创多层次、立体化的老龄产业新生态。
一、超级老龄化:
我国已形成世界独有的“四大超级”老龄化趋势
超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居世界首位
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群体总量达到2.09亿,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已超过全球老龄化率最高地区的欧洲和中亚的老龄人口之和,是老龄人口规模第二名的印度的2倍,是全球老龄化率最高的日本的5.6倍。简而言之,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老人。
以超快速度迈向重度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学者预测,我国将在2036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将超过30% 。意味着我国迈向重度老龄化仅用37年(1999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超过10%)。而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过程基本都在100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超早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阶段
相比高收入国家,我国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阶段更早。以人均国民总收入 (GNI)为指标对比中国、美国、日本。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阶段时,美国(2012年)和日本(1994年)的人均GNI分别是我国的2.8倍和1.2倍。通俗而言,我国未富先老,很多西方国家是已富再老的进程。
超稳定的老龄化结构将持续至21世纪末
2050年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呈持续增长状态,在5年高位稳定期(2050年-2055年)中达到峰值,直到21世纪末,我国将一直处于超级稳定的重度老龄社会。
二、复杂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城镇化、信息化、数智化等“多频共振”
受到低结婚率低生育率的影响,我国家庭结构迅速小型化,多子女共同赡养一双长者转变为独生子女抚养。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向社会和市场寻求资金保障和照护服务的需求增多。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承压的背景下,老龄产业和市场的力量需要更多地参与辅助家庭养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大量年轻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从东北西北往东南流动和聚集,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城乡之间、工作技能之间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城市“老漂族”和乡村“空心化”同时存在。
老龄化与信息化、数智化发展趋势并行。一方面,老龄化推动技术研发应用并催生出新的需求与供给空间,为老龄化提供重要支撑,如智慧养老、养老信息化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都在不同程度地引入数智技术,逐渐形成老龄化与技术发展并行的正面效应。
另一方面,并行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数字鸿沟”。多种多样的数智化应用和数智化生活环境使大部分长者出现严重的不适应,造成了对长者事实上的数字歧视、数字排斥甚至数字“隔离”,给长者带来诸多不便。
三、医食住金 人生同行:
升级认知 抓住失衡中的机遇
康养需求正迎来大爆发时代。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升,即将或刚刚退休的“新长者”正成为老龄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他们人均预期寿命更长、财富积累更多、教育水平更高、生活追求更丰富,兼具财富、知识、健康意识。他们养老观念已经不局限于赋闲养生,娱乐社交、文化教育等多元化康养新需求萌发。总体包括财富、健康、居住与活动空间、生活与照料、娱乐与社交、成长与价值实现六大类需求交织。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2050年之前,我国老龄人口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0万亿元左右。康养需求也不仅存在于长者中,养老焦虑正推动年轻人和中年人越来越早的重视财富管理和健康管理“预储备”。
但当前我国养老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存在供需失衡的现象,例如公办养老床位一床难求和民营床位空置率高同时存在,家庭养老普遍面临难以长期负担专业化上门照护服务的窘境。在多方因素作用交织下,在适应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向老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机会。需要以现代化的老龄产业生态促进老龄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高层次平衡。通过建立有能力覆盖全国并且具有“医食住金行”为基础产业结构的大型康养平台,一端链接老龄产业协同生态圈,另一端链接以客户康养需求为中心,能够提供个性化、匹配多元化需求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未来,下列高度契合康养需求的产业领域大有可为:
1、医&食:与养老结合的大健康产业及广义健康管理
研究表明,日常的健康管理行为可以有效降低患病概率,减少相应的医疗支出。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和新冠感染流行的影响下,我国居民对自身健康主动管理的意识极大增强。广义的健康管理不局限于诊疗和医疗服务,而是囊括了所有为各年龄层提供健康支持,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保障和提高健康状态的行为和服务,如运动健身、营养膳食等。
2、住:令居住和活动空间适老化的老龄宜居产业
包括居家、养老机构、公共空间适老化建设及改造等相关企业,满足人们对居住与活动空间适老化的需要。特别是商业空间的适老化,更方便老年人外出购物、餐饮和娱乐休闲,同样也可以形成满足老年人社交需求的场景。可以说,适老化的空间设计、建设和改造是开启老年人线下消费市场的关键性基础产业。
3、金:养老财富管理和产融结合的金融业
以商业银行、保险企业满足人们的财富保值和风险规避、减震的需求;满足市场扩张、产业发展投融资金融服务需求。
4、行:支撑老龄生活所需的制造和专业服务业
生活与照料需求主要涉及老龄制造业和老龄服务业等。其中老龄制造业具体包括老龄营养膳食制造业、老龄服装服饰业和老龄日用品等行业,而老龄服务业主要包括长者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等行业。
结语
历史上,每一次消费、生产、创新和竞争发生重大改变的背后,是“人”这一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发生变化。人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必然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如果说过去20年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第一次人口红利,那么未来20年的生存与发展,将取决于今天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转型的认知和准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