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公众号
APP
登录/注册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消费
|
房产
|
康养
|
文旅
|
北京
|
视频
|
24H
|
专题
一场普通人与
算法
的暗战
“黑”算法的镰刀从不留情。它能根据你的浏览习惯锁定健康、容貌焦虑或者孤独感,用伪科学、亲情话术击穿心理防线,再以海量伪造的“用户反馈”制造从众幻觉。
在这里,洞察中国AI发展脉动
放眼全国,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
直播购物,越买越贵?记者调查直播间“杀熟”现象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发布关于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不合理经营行为的若干措施,明确将严查“大数据杀熟”等行为,并联合网信办等部门对重点平台企业开展算法检查,督促平台企业提高算法透明度,优化算法规则。
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投入运营
这里蕴含着每秒百亿亿次的计算能力,相当于50万台高性能电脑同时工作,部署了超过1000P高性能混元算力,并整合了算力、算法、数据全栈AI能力和AI工具。
电商“尴尬推送”泛滥,是
算法
失控还是监管失守
近日,在电商平台上,一款多功能趴睡枕因“擦边带货”而销量暴增,引发公众对电商平台“尴尬推送”的讨论。
没有陪跑员的机器人幼崽 个子虽小下盘却稳
没有陪跑员的机器人幼崽,个子虽小却下盘极稳,凭算法与精密结构走出稳健步伐。
美“对等关税”清单槽点拉满:罚到企鹅老家 税率
算法
简单粗暴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这在全球引发广泛不满和反对。
“
算法
太荒谬” 美财长被曝难忍特朗普关税政策 打算辞职
吕勒在《早安,乔》电视节目中说:“我的消息来源说,斯科特·贝森特(在特朗普政府中)行为另类。就特朗普的核心圈子而言,特朗普根本不亲近贝森特,也不听他的。”
外卖小哥身陷“
算法
束缚”,“维权陷阱”困境怎么破?
有一群人,每天起早贪黑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他们的工作关乎每个人的吃穿住行。他们伴随互联网新业态而生,被誉为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他们就是新就业群体。
赋能千行百业:中国迎来人工智能加速应用期
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共性技术等研究与创新应用。截至目前,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等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AI热潮中,哪类人才最紧缺?
2025年春招中,人工智能领域招聘需求大幅增长,算法、机器学习等方面的人才成为企业高薪争抢的“香饽饽”,人工智能讲师岗位招聘量也在激增。
科沃斯产品副总裁徐伟强:扫地机器人行业也有“拦路虎”
随着扫地机器人行业的迅速发展,诸多挑战也纷至沓来。在感知与算法方面,设备性能的短板以及复杂环境下的算法困境,限制了扫地机器人向更高阶段发展。与此同时,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价格竞争日益白热化,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寻找平衡。
算法
沦为算计,消费者如何反“杀熟”
算法如同“读心术”,用好了能为消费者和商家精准提供个性化服务,让买卖双方享受到技术红利,但若“心术”不正,算法便会沦为算计,成为网络生态的破坏者。
北京互联网法院:AI虚假广告涌现 消费者易“踩雷”
记者13日从北京互联网法院获悉,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利用AI技术炮制AI虚假广告、利用大数据进行虚假营销等情况逐渐涌现。其中,AI、算法应用降低虚假宣传成本,消费者易“踩雷”。
“超时扣款”变“超时扣分”,能否打开外卖骑手的“减压阀”?
近日有外卖平台公布“取消骑手超时扣款”新进展,将试点城市众包骑手的“超时扣款”改为积分制度。对此,骑手表示欢迎。对于是否会影响服务质量,专家建议,应沟通协调好各方利益,继续优化向善的骑手算法机制。
我国科学家计划打造“数字肾脏” 让肾脏疾病“清晰可见”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日前在国际上发布一项“肾脏成像组计划”,拟通过多模态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率先构建全肾脏数字图谱。
吉利千里浩瀚智驾起步即实现高速领航
在智能驾驶领域,吉利在算力、算法和数据方面具备领先优势,算力、算法和数据是智驾的关键,缺一不可。
为什么说“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延续”?
人口与红利,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题,更像囊括若干变量和算法的多元函数,通过高阶视角,才能透彻解析。
你的声音被谁“偷”走了?AI声音滥用现象调查
专家介绍,AI能够“克隆”声音,主要是依靠深度学习算法,即短时间内从采集的声音样本中提取关键特征,将这些特征记录为数学模型,再通过算法合成。
应对大数据“杀熟”,不能仅靠消费者“哭穷”
年轻消费者对着手机“哭穷”,真的能够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吗?从实际效果来看,此举未必可行。即使这种办法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并非治本之策,甚至还会让大数据在掌握更多个人信息后进一步完善“杀熟”机制。
1
2
3
4
5
6
7
8
9
10